《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12.定的種類

資料出處: 
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

12 定的種類

當你有足夠基礎禪修經驗,知道怎麼去平衡五根,你還能及時來修定。「定」實在是涵蓋很廣的範疇的禪修經驗。巴利的「定」有時指的是心一境性(ekaggata),或三摩地/三昧(samadhi),或禪那(jhana)。

要能開展定力,我們必須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們先來看正念。

在禪修營開始的時候,我們必需學會「正念」跟「沒有正念」的意義。沒有正念指的是沒有清楚的覺知心。正念指的是有清楚的覺知心。正念不單只是「知道」,它是「以著清明的心,正確地理解事物」。

禪修幾天後,你將會能夠理解這兩者的差異。當你沒有正念,它散亂、打妄想,心亂成一團。當你的心有正念,它是清明的,那你就可以適度地跟著目標。

接著出現的問題是,那你多有正念呢?並不難分辨正念強與沒正念。但是,你要知道如何分辨微細的正念與沒正念。這個狀況發生在較微細,較深層注意的集中狀態。當你學會如何分辨有無正念,下一步是分辨定力與正念。

定力通常指心一境性。這個字較寬廣合理的意義為,心力集中在目標上。雖然定力與正念是可以同時出現,不過這倒也不一定。

■ 正念和邪定

你可以用寧靜、安穩的心,專注在目標上,或者你可以執取它,偏執成一門心思。如果你執取它,偏執它,緊抓不放,這是錯誤的修定或者邪定。這種定力是由執取、煩惱心而來。但是,當你以清明平靜的心,正確的專一心思,很穩固地專注,這是正定,定力是由正念而來。這是很重要的差異,因為你必需要確定你是在修正定,不是邪定。

當我們開始培育定力,這是很重要的,我們是在培育正定-清明覺知的定力或者是清淨心。當清淨心一集中,它就變得穩固、強而有力。就好像當明亮的燈光一集中,它變得有力、強烈,會使我們看見許多事物。

■ 定力的重要觀點

1.寧靜

可以用一個較好的字彙,來描述寧靜,那就是平和。心是平和、寧靜,因為它沒有煩惱蓋。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在專注的過程,當我們說「觀照」,我們首先要有正念。它的前提是清明的覺知。不要過度關注要有強大的定力。重點是要有持續的正念。持續的正念專把心安住在較良善、清淨的狀態。它是柔軟、靈活、調伏的。那你就可以把它推更遠,到較深層次的集中心。

2.放棄粗糙的心所

這個是那些修練較高層次禪定的人運用的。在開展定力的過程,粗糙的活動會沒有,如尋或伺。當這個出現的時候,心會變得更微細、平和。

3.一境性

煩惱被覆蓋,平靜之後,一境性就跟著來。那意味著把心釘在單一目標上,不讓它飄移到其他地方去。當你可以這樣做,那就比較少波動,心就變得穩定、平和。

■ 兩條不同的道路

你要選哪條路走,這依你要著重專注或正念而定。定力是心持續在目標。正念則是仔細觀照目標的特性。以下是它們的差異。

讓我們打個比方,拿面鏡子,放在你的臉的高度。當你拿著那面鏡子到你面前,你可以看鏡影看個老半天,那個就是專注-把心集中在目標上。如果你把心集中在同一個目標上,並且著重專注力,那你的禪修就是在開展止禪的道途上,它是進入集中心的深層狀態。

另一方面,當你把心集中在一個目標上,並且仔細觀察它的特徵,就是它在鏡子上出現的,譬如有長鼻子,有鬍鬚,齙牙,禿頭等等,你會知道這是張魔鬼的臉。你會問,「這張臉是什麼?是人臉嗎?」這表示你有仔細觀察過,你注意到鏡子中所有的特徵的性質。這個是正念。

當你記下所有的細節,那你就了解它的意思-它的精萃是,正念成為智慧。當你著重在正念,以正念仔細的觀察目標的特性,所有在那裡出現的不同事物,在那裡的所有過程,那心就會朝內觀智慧禪或毗婆舍那的方向行進。

當我們以安般觀出入息來做譬喻,你可以選的這兩種不同路徑就變得很清楚了。

有些人習安般是數鼻尖的出入息,並專注它。心會變得很平靜詳和。當定力深化,你會見到或感覺到那個接觸點,好像是軟軟的棉花球。你帶點正念繼續仔細的觀它,但是要著重在定力上。你會持續一段長時間,因為心是那麼平和、寧靜。那心就進入深定、寂止禪禪修。那個目標,因為心變得更深了,會變得更微細、更寧靜。

可是,如果你要從安般進行觀禪,它就不只是讓心靜止不動。你必需要推動心,要非常仔細地注意鼻尖所有的覺受。在那種情況下,你將會見到許多過程及變化,特別是那些與熱相關的要素,在鼻尖生起又滅去。

因此,你並不入純止禪的禪那,但是會朝內觀行進。

甚至當觀腹部上、下時,有些人傾向朝止禪的方向發展。這可能是因他們不著重正念觀照。而是著重在把心固定著,並跟隨腹部上、下。

通常當禪修目標的腹部上、下,它是較粗、變化較明顯。因此,它是被選來當開展觀禪較適切的目標。但是因為培育內觀的觀照很特殊,你會需要很多能量,有些人有時無法觀照它的變化。因此,他們只是專注,並且覺得平靜。

他們甚至於也能觀照到一些變化,它不夠。正念不夠,反倒著重、培育了定力,他們仍進入一種寂止禪禪修。

■ 寂止禪及觀禪定力的型態及特性

止禪與觀禪兩者都可開展定力。都對它的目標培育心一境性或禪那,因為兩者都要把心持續在目標上一段時間,讓定力強大,以達成他們的目的作用。但是,他們並不全然相同。

專注就好像趕路一樣。當你朝北方趕路,你會見到一些特定的景觀。你往南走,你會看到不同的景觀。但是,你還是在路上趕著走。

使用不同的目標,你的進展,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達到不同的目的。讓我們再次重述這兩種禪觀差異的重點。寂止禪的主要目的在開發正定-注意力集中的清淨心。修練的結果導致深層的集中心或達安止定。

當這些再進一步的開展,它們會產生超自然能力-像是騰空飄浮,他心通,宿世通…等。在最後階段,因為心力集中的力量,你將會發現再生於梵天界。這些領域是在欲界天之上,很崇高、高層次的存在。

內觀禪或毗婆舍那禪修,定力是用來開展智慧,理解世間的特性,身心過程的特性。世間一切皆為身心過程。它們證達實相法及無常、苦、無我三共相。當你最後超越這些,心會跟絕對真實合而為一,恆常不變,不憑藉因緣法,或者如我們所說,永恆的寂靜。在那個階段,會永遠超越、捨離諸苦。

首先,你要理解目的不同。第二,禪修目標不同。止禪的禪修目標是個由心所造的概念(法)。它不是真實的。它是心造出來的東西。

但是觀禪,目標是真實的,就目標而論,是在觀照身心過程。心並不思考或造出真實法。是憑藉著目標的存在(來作觀照)。

因此,有兩種不同的目標。當你專住,跟緊和安住在目標上,五根機能是不同的。譬如,寂止禪,是以正念來支持,主要相關的機能是定力的一境性。

內觀智慧禪牽涉的主要要素是正念,及某些程度的精力,或者運用的活動比起止禪多。讓我們看一些案例來說明。

止禪有不同的(40)業處,依專注的所緣、目標而異。譬如慈心禪,當你專注在慈心,你心中憶念一個人。這個人是一個概念法。它在你心中的人是一種思考念頭。所以,你送慈心給這個人,你專注在這個人上,它是一個概念。

另一個純止禪業處目標是觀想(visualisation),譬如遍處禪(kasina)。遍處禪是觀圓盤,以光遍為例,當你觀想出一個光盤。你很清楚那個圓盤是心造出來,持續在那裡。所以,你心中那個想像出來的光盤是心造的,心想像出來、心創造出來的目標。它就像你在心中想像一幅畫一樣。

當你能夠在心裡造出那個目標後,觀想它並以正念把它維持住,會有很平和寧靜的感受,持續在那裡。如果持續夠久,你就忘了週遭的一切。你的心很平和、安靜,愈來愈微細。

當你的定力變得更強及更微細,目標也變得更明亮,更微細難察。結合就會來到,那時心和光盤合而為一。那一剎那,你就分不出這兩者,這是我們所稱的三昧,它是一種禪那。只要你還能有意識的覺知、分別每一剎那,那就還在近行定。只有當它好像沈進去,如同心全神貫注的在其中,它就像安止一樣。這種程度就很深了,好像你掉了進去,它非常寧靜、寂靜,這是一種不同型態的意識。

入了三眛,那一刻就沒有主客之分了。它可以被描述成睡熟狀態,不!比睡熟更深層。那當你醒過來或者說出定,你會知道觀想的特性,在那一段時間,你好像處於一種「沒有意識」的狀態。

■ 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的目標是種真實法-如上、下,或是痛,它們是真實的感受。你不需要去思考它、創造它。它就是在那裡,雖然你得去找它。當你變得更能覺知到它的自相,你會注意到它不是一種靜止或靜態的目標。它會動、是動態的、變化多端,生起又滅去。

你愈能覺知它,它變動的特性會更清楚。它跟止禪的目標或觀想的目標不同,那種是定力愈深目標就愈靜、不動搖、靜止。因為無常性,毗婆舍那的目標會變動。當它一變動,苦和無我性也變得很清楚。你要不斷運用毗婆舍那專注力在變動的目標,直到內觀智慧生起。這個內觀智慧是要證得三共相,即無常、苦、無我。

如果毗婆舍那定力不能生起,那內觀智慧也不能生起。起始點通常是感受到無常。無常要被注意到,因為苦不只是一般的苦痛,而是無常苦(迫)它自己。無我是無我,它也是無常及苦。無常的感受,就如同你想理解移動或變動目標的特性。變動的是什麼?你必需能夠要控制你的心在變易。變動不是一個靜態的東西。它是個移動的,因此心要跟隨著變遷,並全神貫注在每一剎那的改變。因為正念是如此清明、敏銳,它證達變動的特性,因為它也是其中一部份。

如果你不能跟隨並融入其中,你如何能知道那是什麼呢?如果你不能跟上移動的目標,你怎麼能見到它是什麼?

■ 經歷不同階段的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定力的本質是很殊勝的修行。另一種方式來描繪這種定力,它是就經驗來論斷的。定力可分為三種階段:

1.努力奮鬥期

奮鬥指的是你努力增強覺知,緊跟著目標。

譬如修毗婆舍那,你觀腹部上、下。你覺知著上、下,上、下。接著上、下沒了。你停了下來。然後你再繼續。你又停了下來。有時在上、下時,如果沒有正念,那只有緊繃。那你就必須要放鬆,再從頭來過。所以它是種奮戰不懈。

努力奮鬥是第一期,因為定力不深,是很辛苦的時期。努力奮鬥出現在禪修初期。任何定力由上、下開展而來,只是始初期定力。當你做夠了這種溫身型的練習,努力奮鬥,接著你進入另一個不同的階段,在那裡,定力奠定足夠的動能,它自己就能運轉了。

2.開航期

第二階段開航其就容易多了。較容易是因為在此階段,它就好像你坐在一條船上,你的船隨波逐流。定力在這個時刻,已被開展到某一層次,它好像有它自己的生命。它會移動。就好像當你做慈心禪,以你親愛的人為目標。慈心只是持續流動、流動、向前流動,就像在浪花裡。在觀上、下的情況,你的正念增強到它可以持續之後,它只是跟著上、下向前流動。如果上、下長的話,正念就以長的波浪,從頭到尾跟著流動。如果它短的話,正念就以短的波浪,從頭到尾跟著流動。如果上、下有跳動現象,正念就跟著跳。你不用費力拼老命了,因為它已經向前開航了。

3.覺得起飛了

第三階段是個覺得起飛的階段,「飛行並消失」,或者「下沈並消失」。通常經驗上是先起飛,接著下沈會跟著來。這是因為動能已經變得很順,很快,很容易,很多的喜樂會生起,很多寧靜感會生起。所有的東西都變得很輕。

因此,心起飛到一個較微細的目標。因為該目標較微細,心就進入較深的層次。當你移轉定力到一個不同的層面,它就好像搭飛機,心變得很微細,有時候好像沒有意識了。事實上它是定力的一種狀態,還有一個非常微細並已開展的目標在。有時候你會覺得-特別當目標是較重的-好像你要陷進去、沉入裡面。這是因為心和目標的結合,好像下沉。所以當你沉下去,它就好像你熟睡了過去。

事實上,你的意識和覺知都還在那裡,但是它們是不同的類型,一種較深的層次。因此,開航期或流動是比較像近行定。第三「飛行並消失」,或者「下沈並消失」(我並沒有說它是),是比較像我們所說的安止定。

因此禪修定力是動能的增強,緊密地朝目標移動。你最後會到哪?這依你的基本禪修而定,基礎觀照。譬如,當你做慈心禪,它是動能和慈心的波浪在持續不斷流動,進到更微細及更高層的境界,直到它和目標結合為一。

如果你念頭持續在其他事物上打轉,或者你有不同狀態的心境,那動能跟目標就不會這麼殊勝。要開展那種程度的定力是很困難的。並且,當你入深定,預計你只能以正念來達到那種深厚的狀態。

當你做慈心禪時,它是不會跑到內觀禪,因為所有的能量是慈心能量,不是覺知實相的能量。此外,慈心能量持續移動到你送慈心給他的那個人。同理,如果你做遍處觀想,那個能量會持續移動朝向觀想目標。

剎那相續地觀照以體驗真實法

如果你要體証實相-證三共相(無常、苦、無我)及涅槃,那一開始禪修的觀照,就必須是觀真實法。這動能奠定好。那就是為什麼你永遠要觀照每個當下、每個心念及身心過程,打從你清早起床,到入睡時分,不只是在經行時段,或坐禪行香,還要在每項日常活動,如吃東西、喝水等詳細觀照。所有的這些都是身心過程。觀照它們,專心一意在它們上,意義就是要時時刻刻觀照,它們是如何的生起,如何的滅去。甚至當坐禪時,雖然會有許多目標生起,(所有的這些也都是身心過程),只是單純的觀它們的生起及消失。

當你觀多了,心會更加專注在變化的特性。最後你把心導向在變化,身心現象的生滅。如果你不能把心導向在變化上,心不會流動,跟目標結合為一。如果它不專注在變化上,那你就無法證達任何東西。

■ 毗婆舍那的殊勝

大多數的禪定只比寧靜多那麼點,它們是平和,有力。它們是很有用的,但是並不會導向解脫,因為定力開發並不會通達到那裡。

毗婆舍那的定力是很殊勝的。它並不是泛見的。專注在一個靜止的目標比專注在變動的目標容易多了。

當你看著身心過程的變化,它是不可避免的,你會遇到一些不舒服,以及壓迫。變化經常是與壓迫息息相關的。如果某些東西是很平靜、安寧,停留在那裡似乎是快樂的,變化是不會明顯的。

但是如果變化開始明顯,那它好像會很干擾,因此那會是很苦的。有個好的例子是氣動。如果動的厲害,你會覺得很困擾。如果微微的動,它就顯得平和多了。所以,當你觀變化,你無法避免不去觀不滿意以及壓迫。因為那樣,毗婆舍那的定並不是那麼愉悅地開始。因為變動的特性,它也不是那麼穩定地來開始。

儘管如此,它可以達成並且應該達成。否則不會證達任何東西。你必需理解這個,並且要有耐心。否則你會像大多數人的結局一樣,說:「喔!從這個我學不到什麼。我得到的所有東西就是苦、苦、和更苦。或許我該去睡覺。」

那些對這些感受,不屈不撓,有經驗的人,會理解毗婆舍那禪修的意義及目的。當然,有不同的層次的經驗,它們是不同的。

■ 寂止禪不同層次的禪定

寂止禪禪觀,就經驗而論,它的差異是在不同層次的禪那。開始是近行定,接著初禪、二禪、直到第八定,心都是凍住(不動)的狀態。心凍住,全世界只有目標跟著你在一起。它會進入更深、更深層階段。通常人們的描述是,它好像進入一種空的狀態,因為目標很細,好像是睡熟了過去。

開始的時候,你也不太知道心在安止狀態,但多加練習,經驗多了,等你出定後,你會知道那是什麼。你會知道那個目標的特性,安止是全神貫注的。這跟憶念不同。在此,你知道心的狀態,意識的性質,心所以及相關的禪支。

這裡就五禪支而言,它是有差異的。第一個禪支是尋,把心投入它的目標的心所。第二個禪支是伺,讓心繼續專注於目標。喜是從目標獲得的喜悅。樂是從目標獲得的深深的平靜及快樂。一境性是把心貼在目標上。因為我們並不處理這個,不再贅言!

■ 毗婆舍那的內觀智慧層次

然而,毗婆舍那的定力,經常是跟內觀智慧層次相關。毗婆舍那的定力愈多,它會帶來更多可專注於實相法的覺知。愈多定力在清明覺知,三共相的清明智慧就愈多。這是禪修者如何地去經驗不同的內觀智慧進展層次。最後這個會引導證入涅槃或無為法的狀態。現在定力的性質和不同類型的定力所關連的部份已經說明過了,讓我們來探討開發定力的禪修技巧。

■ 與定力相關的禪修技巧

1.入定

第一個技巧稱「導向」 。它把心引領到意志集中的狀態來入定。它帶領著心進入安止於目標,並保持那個狀態。

首先要把心安置在目標上,並放下萬緣。只要把心放在目標上,並持續著。聽起來很容易,其實不然,因為人心是很複雜的。

有些簡單的事,我們可以做,以幫助我們禪修。首先,身體要舒適,那專注會容易一點。但也不能太過於放鬆,舒服到譬如說躺在床上。在你該禪修的時間,躺下是會睡著。身體放鬆舒適,要記得保持警覺。

痛、疾病或吵雜聲,都會干擾,讓禪修愈加困難。如果外面很冷,經行可能就比較難以進行。所以先確定你身體舒適,並選一個安靜的地方禪修。

第二,心裡要平靜。你不要起煩惱心。告訴自己不要執著、放下它。沒那麼難!想想那些在波西尼亞戰爭受苦受難的人,那些餓死在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的人,你就會理解,你問題不大。不要煩惱那些芝麻綠豆大、毫不相干的事。讓你的心平靜下來。

如果你有任何忿怒、仇恨或嫌隙妒忌,就像你扔掉燙手的洋芋一樣,通通把它們扔開。不要緊抓著垃圾,讓自己不快樂。

在你心靜下來,抵消煩惱的暗流、癖性、習氣等之後,心中有正念流動著。正念剎那剎那地增長,觀照這些事物。因此,心會習慣於正念觀照,而不再讓事俗煩惱事持續亂跑,跑個不停。當心習慣了正念觀照,這個時候,禪修的動能已經啟動的。當動一經啟動,你的身心會是平靜、安詳的。

因此,你要做的事只是把心導向目標。當你把它導向目標夠久,只要讓它持續著。不要去憶往過去,不要去想像、計劃未來,不要打妄想,忘掉一切。它就像你要去睡覺,只是你不覺得睏。你只是時時刻刻地觀照著目標。我保證一分鐘之內,你會得定。有時不到一分鐘,你就沈進去目標了。這就是所謂的把心導向目標。

當我們說,腹部上、下,只要持續那樣觀照,上、下並不需非常地清楚。它可以只是上、下地持續,因為我們現在不是在講內觀智慧。我們只是在討論定力。

不講「正在上升、正在下降」,你可以只用上、下來取代、標號。但是你必須放下萬緣。如果你執著身體,你會想:「如果我把身體忘掉了,我會瘋掉。」那當然你就不會跟上它的起伏。你會想說,我想睡了,那你就不會覺知到腹部上、下。

放下萬緣!不要煩惱時間跟地點。不要在乎你是誰。只要把心安住在那裡,保持下去,你的心就好像是在無風的夜晚,靜止、不搖曳的燭火般。把你的正念安置在腹部上、下。不要去管它是粗是細,只要覺知它。

如果你持續的夠久的話,你會得定。這是很簡單的。重要的是要奠定穩固的定力,持續不斷的流動,正念的動能得以不斷觀照。當你經歷過,你就能憶起你是如何入定的。那你就能很容易的在任何時間,進入那種層次。在獲得到入定的第一個技巧後,下一個技巧就是要住定。

2.住定

住定必需要練習。接著要講的是「準備」,再下來是「態度」。要讓專注力持續一段時間,是要有準備的,從足夠的初步練習和經驗來強化動能。

專注力要持續一段時間,你需要很多精力,所以你必須更仔細地增強動能,讓精力累積地足夠強。

在你能入定之後,那問題是「態度」。

「態度」,這裡指的是耐心。要有持續的耐心。它就像屏氣一樣。入定好像是做一個深呼吸,把氣屏住。它是像把心屏在一個特定的方式,因為如果你把它緊緊抓住,那正念不能持久。當你以一個輕鬆平和的方式來持續它,那它會持續久一些。你必須有這樣的態度,不要去在乎你要坐多久,也不要擔心時間。準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想入深定,比方說三、四個小時,你必須把時間排在午餐以後的時段,那你就不用擔心午餐。否則你老是在想,「我不能入定太久。我會錯過午餐。」

你必須要把時間忘掉。你必須放下所有的憂慮以及深埋在心裡的所有的事物。如果你想入定,那就住定久一點。

如果你缺乏耐心,說:「喔!如果我住定太久,那我就沒時間增進我的內觀智慧了。」那當然,你不久就會出定了。那就是為什麼心態要調整正確來。

當你懂的定力的性質,以及有了正確的態度,就可以維持一段長時間,你應該有那種技巧的訓練,知道它會怎麼樣。我們如何住定一段長久時間呢?怎樣的心理狀態可以久住?怎樣的心理狀態不可以久住?當你了解狀況,你就可以住定久一點。

3.出定的技巧

接著,當然,另一個技巧是適時出定。這個問題不像住定那麼難。如果你能住定,那你應該能控制(好來)出定。你可以用正念來做。你在一個指定的時間出來。譬如,當你要入深定,說:「我將入定一個小時,或者一個半小時,或者一個小時四十五分鐘,或者一個小時四十五分鐘又三十秒。」當你的技巧熟練,你可以在分秒不差的時間出來。你也可以訓練你自己回應不同的情境來出定,譬如只要在午餐前出定,或者當某人(如師尊)召喚你。它就好像是設定程式,讓心來回應某些特定狀況。有這種技巧是很佔優勢的。

為了要證達內觀智慧,你要有足夠的時間、空間來滋養內觀智慧。它需清淨心以及定力。因此,你必須熟練入定、住定一段長時間的技巧。那你就要勤加練習。

書名自訂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