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婆舍那禪》02.第二章 禪修者初步的教導

資料出處: 
毗婆舍那禪

 

第二章 禪修者初步的教導


佛陀的教導(teachings)有三種訓練(三學)︰

一.    戒學
二.    定學
三.    慧學(觀慧或般若)

當我們實踐道德行為(戒學)時,這指在言語和行為上的自制,也就是在家居士至少遵守五種或八種戒;而僧眾例如比丘,必須遵守如波羅提木叉(pātimokkha,別解脫戒)所說的227條戒。當我們戒除不當的行為和言語時,我們的持戒是圓滿的。

當我們受持五戒時,我們必須戒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和服用麻醉品。第一條戒:不殺生,指避免殺害一切眾生;第二條戒:不偷盜,避免非法竊取別人的財物,這表示戒除不當的行為。第三和第五條戒亦然,也就是避免不當的性行為和麻醉品。第四條戒是不妄語,這是避免說謊和不當的言論。因此,如果我們避免不當的言語和行為,我們就能圓滿持戒。

在禪修期間,你們必須遵守八種戒,以便有更多的時間禪修。第六條戒是過午不時(直到次日早晨)。雖然你不可以在這幾個鐘頭內吃任何食物,但是你可以喝蜂蜜和檸檬之類的果汁。遵守第七條戒,你必須戒除跳舞,唱歌,演奏和聽音樂,以及不可以用花、香水等打扮自己(不歌舞觀聽,不香油塗身)。

第八條戒是避免坐臥高廣豪華的床(不坐臥高廣大床)。這八條戒中的第三條戒是避免任何性行為,而不只是不當的性行為。藉著遵守這些戒律,你們的言行是清淨的;這八種戒是禪修期間必須遵守的。

遵守八戒表示戒清淨(Sīla-visuddhi)。戒清淨是禪修者在禪修時獲得進步的必要條件。當戒清淨時,絕不會有罪惡感;當一個人沒有罪惡感時,他的心會變得穩定,也因此很容易入定,進而產生觀智。

什麼是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Vipassanā)是「Vi」和「passanā」兩個字合成的佛教專有名詞,在此,Vi指身心生滅現象的三種特色,也就是無常、苦、無我。Passanā指透過深定正確的了解名法(mentality)和色法(physicality)的三種特質。當我們修習毗婆舍那禪或念處禪時,我們的目的是要了解無常、苦、無我三種特性。

由於了解身心生滅現象的三種特質,我們就可以去除許多煩惱,如貪慾、渴望、嗔恨、惡意、妒忌、輕慢、懶散、遲鈍、悲傷、憂慮、掉舉和悔恨等。摧毀這些煩腦後,我們就獲得解脫或止息痛苦;只要我們有煩惱,我們一定會受許多苦。煩惱是痛苦的因,因此,當煩惱被摧毀時,所有的痛苦也止息了。

以正念觀察四大種


在禪修時,我們必須觀察當下身心生滅的過程。在開始禪修時,我們必須遵循馬哈西尊者(Mahāsī Sayādaw)所教導的:觀察腹部的起伏。觀察腹部的起伏是根據《大念處經》,《大念處經》論及四念處,在這部經中,有一章是討論以正念觀察四大種(指地、水、火、風)。當四大種生起時,佛陀教我們要以正念觀察這四種元素;除了觀察這四種元素,所有身心生滅的現象都必須觀察。

我們必須了解「地」不是指土地,而是指地界(paṭhavī-dhātu)的性質,「地」是指它的特質,例如軟硬。佛經說:「軟硬是地大的特性。」因此當你徹底了解你身體任何部位的軟硬時,這表示你了解「地界」的性質。水界(āpo-dhātu)不是指真的水,而是指它的特性,流動性和凝聚力是「水界」所獨有的特質,當你了解在你身體的任何部位有流動或凝聚的性質時,這表示你了解水界。

同樣的,火界(tejo-dhātu)不是真的火,而是指它的特性,冷、熱是火界的特性。風界(vāyo-dhātu)也不是真的風,而是指風的特質,也就是移動、運行、振動,以及有維持(氣力)的作用。當你感受到這種移動、運行、振動,以及在你體內的維持(support)作用,這表示你了解風界。這四大種是觀察的對象。

佛陀說:「必須如實觀察所有身心生滅的現象。」當我們以舒適的姿勢打坐時,我們可能不知道那個目標要先觀察。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馬哈西尊者指示禪修者先觀察腹部的起伏。當我們吸氣時,腹部膨脹;當我們呼氣時,腹部收縮;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的起伏。腹部膨脹時,我們注意到它是「膨脹」;當腹部收縮時,我們觀察它的收縮。以這種方法「膨脹,收縮;膨脹,收縮。」因此我們能感受到腹部向內和向外的移動。禪修者必須徹底了解「風大」的特性,以便摧毀「人」、自我等錯誤的觀念。

禪修者必須觀察腹部向內、向外的移動,或腹部的膨脹、收縮,心中默念:「起,伏,起,伏。」在觀察你的腹部起伏時,當你聽到會引起你的注意的聲響時,你應該默念:「聽到,聽到,聽到。」剛開始禪修時,你可能無法克服它,因此你應該盡可能的默唸:「聽到,聽到。」當你打妄想時,心中默念:「妄想,妄想」,等妄想停止後,再回到主要目標:腹部的起伏。有時,聲音會持續一兩秒,當聲音消失時,你的心會自行回到主要目標:腹部的「膨脹」和「收縮」。

以正念觀察心理和情緒


當你感到快樂或不快樂時,或是當你感到難過、悲傷時,你必須如實觀察這些情緒,心裡默唸:「快樂,快樂」或「不高興,不高興」或「悲傷,悲傷」等等。當這種情緒消失後,觀察的心自然會回到腹部的起伏,如同往常一樣觀察。當你的心跑掉了,在想你的工作、你的家人或你的親戚時,你必須暫時放下腹部的起伏,去觀察你的念頭,並默念:「想,想。」在這點你應該注意。

當你觀察任何心境或情緒時,你的心必須充滿活力,專注,準確,稍微快一點,以便能持續、不間斷。當觀察的心變得強而有力時,此時,念頭或思考的心會自行停止;之後,觀察的心不再有觀察的目標,它自然會回到腹部的起伏,並如往常一樣的觀察腹部的起伏。

行禪(walking meditation)


佛陀說:正念必須用在觀察身體的四種姿勢,也就是行、住、坐、臥。當你行走時,你必須如實觀察你的腳步;當你站立時,你必須如實觀察你站立的姿勢;當你坐時,你必須如實觀察你的坐姿;當你躺下時,你必須如實觀察你的臥姿。因此,在每一種姿勢中,都必須有正念。

我們教禪修者行禪和坐禪交替進行,以便他們能更專注,能深入了解走和坐的過程。行禪必定在坐禪前,因為行禪時,腳的移動比打坐時腹部的起伏更明顯。當你的禪修更熟練時,你可能需要比行禪更長的時間來打坐。當你到了第六觀智時,你坐禪的時間可能比行禪來得長,你可以坐兩三個小時,而只走一個小時。在那個階段,你的定力好,又深又強,足以了解名法和色法(身心)的生滅現象;但是在開始禪修時,你行禪的時間必須比坐禪來得久,因為你還無法坐很久,然而卻可以長時間行禪。與坐禪相比,你在行禪時更容易獲得某種程度的定。

所以行禪時,首先你應該覺知你的步伐。當你邁出左腳時,注意這是「左」;當你邁出右腳時,注意這是「右」。以這種方法,注意「左,右,左,右」,或只是「走,走」。當你的心專注在腳的移動時,標明或稱名並不是那麼重要;你應該強調覺知,敏銳的覺知腳的動作。

當你在行禪時,不可以閉上眼睛;你的眼睛必須是半睜半閉的;你應該看你的腳的前面大約四、五呎的地方。你的頭不可垂得太低,如果你的頭垂得太低,不久你會覺得你的脖子或肩膀緊繃,此外,你會頭痛或頭暈。你不可以看你的腳,如果你看你的腳,你無法專注在腳的移動。你也不可以到處看,一旦你到處看,你的心會跟著眼睛跑,那麼你的定力會中斷。

當你覺得有人向你走來,或在你的前面走過時,你不可以有想要看看的意向(tendency)。禪修者必須很專注的觀察這「想要看看」的意向,並默唸:「想要看,想要看」,直到這想要看的念頭消失;當想要看的慾望消失後,你就不會到處看。那麼你的定力會持續,因此,請小心謹慎,不要到處看,如此,在行禪時,你才能保持定力,並在定力上有所進步。

你的手應該放在前面或後面;如果你想改變手的位置,你可以這麼做,但是要保持正念。當你有意改變手的位置時,你應該默念:「想要,想要。」儘管如此,你應該非常慢的改變手的位置,而改變所涉及的每一個動作都必須觀察到,你不可以忽略任何動作。當你已經改變手的位置時,你應該像以前一樣繼續注意腳的移動。

坐禪時亦然,那些有禪修經驗的人至少應該坐45分鐘,不變換姿勢;初學者至少坐20到30分鐘,沒有改變姿勢。如果初學者無法忍受劇痛,想要改變姿勢,在改變姿勢前,他必須觀察想要改變姿勢的意圖,如:「想要,想要。」然後,他應該非常慢的改變姿勢,並覺知改變姿勢所涉及的每一個動作;改變姿勢後,他應該如往常一樣繼續觀察腹部的起伏:這是主要目標。

靜靜的覺知


在禪修營裡,你不可以快速的做任何事或行動,你必須盡可能把所有的動作放慢,以便你可以正念觀察身體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在家裡,你毋須把所有的動作放慢,而應該正常運作,並且以正念觀察每一個動作,所有的動作都必須如實觀察到。這是一般在家時應有的「正念」。

在禪修營中,你必須放慢所有的動作,因為你沒有別的事情可做,除了以正念觀察所有的身心生滅現象。你們不可以講話,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必要的幾句話,而且這幾句話也應該慢慢的、輕輕的說,這樣你的話才不會干擾到其他的禪修者。你應該盡量不出聲或沒有任何聲音的做所有的事。你不可以步伐懶散、沉重而發出聲響;如果你注意你的腳的移動,當行走時,你不會發出任何聲音。

無論你的身心出現什麼狀況,你一定要很有正念的觀察,你必須如實的觀察你身心的任何生滅現象。當你在吃東西時,你必須以正念觀察所有吃的動作;當你洗澡、穿衣或喝水時,你必須放慢所有的動作,並且觀察這些動作。當你坐下時,你應該非常慢的坐下,並覺知坐的整個過程;當你站起來時,你也必須非常慢的站起來,並覺知站起來的每一個動作,因為我們要了知身心生滅現象的每一個過程。所有身心生滅的現象一直在改變,生起又消失。我們要了解身心生滅現象的本質,所以我們應該放慢所有的動作。

正念和定力會為觀智的開展做好準備。當正念持續不斷時,定力自然變得更深;當定力變得更深時,觀智會自行進展;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培養持續不間斷的正念。

書名自訂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