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我們對敏銳五根,能有個較好的理解,查閱《清淨道論》所載的九種方式,將會有助益。簡單說,這九種方式的意思是:
「你要充滿信念,緊記在心,外在的因緣,以及內在的要素,持續認真地努力,無視於痛、病以及挫折,直到達到目標。」
要找到路徑離開危險的地方,最有幫助的是手上有張好的地圖。這個理論基礎在生起信心方面有其重要性,激發信心,而為導引,避免陷阱,成就道業。受正法之前,要排除所有的惡見。也要放下所有的哲學理論與思考,否則是不可能親身體證。
初步的接受三共相為生存體(有情)的特性,這是第一個要素,它推動你到內觀智慧開展的正確的方位。
認真周密地努力奮鬥,跟正念「徹頭徹尾」的特性一致。正確的理解毗婆舍那禪修的重要性,給我們正確的態度。唯一道途,帶領我們解脫諸苦,修行帶給我們平和、安全,應該被視為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部份。雖然如此,許多人因為對工作、家庭的承諾,沒有辦法找出時間禪修。所以,不管有任何寶貴的時間,只要是可以利用的,就用來持續這個神聖的修行,讓我們本著最認真的態度來看待它。只有當你有這種認真的態度,修行過程中不會漏掉任何細節,這是深度理解生起,不可或缺的條件。
認真周密的努力,每一剎那用心觀照,才能成就優質的禪修,這需要持續努力。要能努力不斷,就要有意志力及耐心、禪修技巧、正念的靈活性。因為目標的觀照及剎那定,這在毗婆舍那禪修更是重要。
正念的持續會讓它更平穩的增長,產生相當多的動能。那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在密集禪修營,短短期間(一個星期或再長點),就可以有明顯可見的進步。
我們不可能期望禪師能教我們所有的東西。很多都靠自己,以及個人的常識。譬如,從個人經驗中,定力如何生起,雖然會不同的描繪,這可是自家珍寶。它是依個人習性及風格而異。當它出現時,最好把它紀錄下來。對智慧的體證也一樣的要記下來。要完整的記下過程,這就好像完成旅行後,要記下地標。那下一次會容易些,快速入手。每支香後寫禪修筆記,可提供你紀錄,小參時有益於禪師來幫助你,對你之後的自我評量也有幫助。正念被比喻為國王的顧問,在他徹底並正確的評估狀況之後,他對國王提出建議。
除非是老修行,外在環境,對心有重大影響。甚至對老修行,適當的選擇外在環境條件,禪修會較得利。簡而言之,七種可適性為:
均衡的膳食,適於個人健康,是合情理的選擇。我們也要從煩惱心的方面來考量,那就是食物不要引起貪愛。接著就是要考慮律儀。這裡的重點是動機,並適切的憶念我們所用的食物。用餐時要有正念,用完餐再做一次憶念,食物將對我們禪修有助益。
通常用餐前作資具憶念,把食物當作營養品,為了維持色身,使其無損害,有助益修持。提醒自己不要用麻醉品,取用食物不為美麗容顏、趣味或是增胖。
在《尼柯耶》中提及住處有幾點需要考量:
《清淨道論》更進一步地描述 18 種妨礙修行、不適居住的處所。此外,它也說住所的合適性將視禪修者個人習性而定。
簡而言之,18 種妨不適居住的寺院為:
所提到適切的住處包括:
關於禪修者習性:
顯然,最好是不要住在太熱或太冷的地方。在熱帶地區,多數人為了舒適,較喜歡住在一個涼爽的環境,也此較容易集中心念。這是可以理解的,熱很耗損體能。經常可見有些人還要求助於冷氣。這樣的使用爭議性蠻大,它是身體差的人的藉口。在此我們需記得,我們的菩薩(佛陀)在最熱的季節,證悟了最圓滿的涅槃。禪修者通常也都知道,熱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困擾。此外,還有雨季。居處小的人就很關切這點,雖然雨季的涼爽是很受歡迎。
通常禪修者的坐禪及經行時間要均衡。這對平衡心力是很有助益。這也對身體健康有幫助。不過,《清淨道論》提及,依個人習性,某些姿勢可能更適於他們。
有些有經驗的修行人,具寬廣深厚的知識,並充滿慈悲心,善巧睿智地傳授他人出世間聖道。他們予以弱者及沮喪的人鼓勵,為有心學習的人立下典型風範,幫懶惰的人定學習進度。
《清淨道論》提及良師益友的特質:
它進一步地建議禪修者,親近聖者阿羅漢,如果不能夠的話,親近證道層次稍低也可以。再不能夠的話,導師要找修行禪定的,再不能夠的話,就讀經卷。
在密集禪修期間,談論修行的法益是許可的。這範圍個甚至被縮小到只跟禪修有關的。無益的世俗言談,除非有需要,應斷絕。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儘量避免無益的言論,當你要工作營生,某些程度的言談是無法避免。無論如何,我們要儘力持守第四戒,不打妄語,及避免不善言語。
這裡指的是比丘的托缽處。對在家人,它可以是他的工作場所。找一份適當的工作很重要,找少煩、少惱的環境,並考量我們要花多少時間在工作上。
七覺支是開悟的這七種要素,它們是心理條件,匯集而在那一剎那光耀(證悟)。它們可以分開來探討,所以,我們可以一一研討解說細節,並運用在各種因緣條件。這類探討文獻很多,我們把範圍定義在四念處的論書。
八正道裡的正念即四念處中的正念。修內觀智慧禪時,當它們現象現起,就如實正念觀照。因為它是這裡面最重要的因素,那你就不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它最先被提及。
引導正念現起的四種因緣為:
這是智慧貫穿的觀點,其尋求理解現象法的共相。生起的因緣條件為:
這是聖八支的正精進。它也是努力修習內觀禪的精進。有十一種可以導致它生起的因緣條件:
這是修內觀禪時所發生的喜樂。它跟信心有密切關連,用來激發修行所需的精力,其間它是連結為安止定 (jhana) 的要素,促進定力的開展。它可被以下項目所激勵:
這指的是心裡的寧靜或平和。有七件事會引導輕安的生起:
定是心與目標結合為一。在此,它是直接指內觀禪修,當它處於近行定(世間禪定的階段) 和其目標,呈現出三共相。
有十一種因緣條件會導致定力的生起;
在此平等捨是心的平衡狀態,要在實相法上,相當有正念,它才會出現。
導引其生起的因緣條件為:
當你經過了一段長時間的密集禪修,是有可能偶爾會有疾病降臨。我們經常把它當成藉口,來停止練習。如果我們理解病痛與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我們將能看清,沒有理由中止修行。我們要修習到嚥下最後一口氣。很多人觀痛,在臨終時證達崇高的成就。也有人從病中痊癒。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醫療救助。只是不要放棄修行。
痛與病經常是攜手而來的。但是,然而是會有其他因素,譬如同一姿勢持續太久。定力的增加,也會使小痛變大。甚至饑餓也被看待成一種疾病。我們無法完全逃脫這些肉體的疼痛,我們遲早要面對它。要這麼做的話,我們需要很多體能,我們觀照的時候,才能保持正念。當我們的心力夠強,我們可克服痛,我們說的:「心靈超過物質。」但是在它出現以前,我們需要很多精力。
最後的目標是完全除盡煩惱,證阿羅漢果。如果還沒達成阿羅漢國,苦仍會可怕地壓迫。
要證達這個,多數人都要花費長久的時間。抱持這種不半途而廢的態度,禪修者盡其所能,長遠地勇猛精進。
每一個目標都有它的獨特性。它可能較適於某些習性的人,禪修者(觀照不同的目標)在某些心念的觀點上,獲得訓練及禪修技巧。如果我們耽於觀照同一目標,那禪修訓練會狹隘,因此靈活性就降低了。可能無從認識其他目標,它們可能也會很有助益。因此,已培育一個強健的基本,譬如身念處,最好花段時間觀照其他的念處,如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不揀擇目標來作觀照,會讓我們證得較深層的修行。這樣一來,增加了觀照的靈活性,以及擴充目標的範圍,勢必可造成強烈影響,成熟內觀智慧。
儘管純止禪禪觀和內觀禪截然不同,但是它確實是有幫助的。那些止禪背景強的人,可以久坐不起,較深層的專注,可以讓深度的內觀智慧生起。雖然修純觀也可以達到,定力強的話,會容易一點。此外,不同的止禪業處目標,對修行人有特殊的影響。譬如,有些止禪業處特別適於某些煩惱心強的人。瞋心強的人,在行慈心禪過後,會發現禪修變得較容易進步。
它也可以強化某種特別的道德狀態,如果太弱的話。另一個例子是:修習佛、法、僧隨念後,缺乏信心的人,會變得較熱誠有信念。
另一點要提及的是:佛教大多數的止禪修習,它們跟觀禪是息息相關的。止禪的目標很容易就可以轉到觀禪上。它只是專注力的移轉。有個案例引用在修習風遍,它的取相如果禪修者並不是兩者都很精通的話,它與內觀禪初期的風大是很難以分辨的。在另一個案例,他非常清明的心是由光遍培育,它確實能對禪修者的觀照有助益。
除此之外,某些禪觀的目標可以催化心,生起內觀智慧。經書上提及,某些純概念性的目標,在遇到它們後,內觀會生起。譬如,見屍骨會生起非常強烈的出離心,如同醒悟的智慧,等等。
止禪的問題在此為:
■ 要證達令人滿意的定力需時甚久。能不能保持定力(不持續修練,是不是會退定)就無從而知。
■ 從止禪移轉成觀禪的技巧。
然而,你要考慮縮短時間因素,因為一切無常,光陰如梭,我們要快快起身而行。其他因素還有: 是否具有所需善巧及相當禪修經驗的指導老師。
決意(發願)的力量是未知的。禪修者使用決意,心意識、精力都會趨向決意的目標,來達成它。
一方面說來,它堅定了意志,這是心最重要的調節員。它就像提供軟體,讓電腦朝某個方向進行。
決意讓我們運用控制現象,否則我們達不到。心會很有力,可以做出,我們一般意識覺知所做不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定力是那種力量的來源,決意是心力的運轉線路。
很多商業行為使用這種正面思考,來規劃達成較世俗化的目的。甚至神通(超自然能力),也是朝類似路線訓練出來的。在此我們只關注,純內觀智慧禪的目的。
當你做那種達不到的決意時,你要記得以下事項:
我曾請教過我師父,什麼是禪修者應抱的最好態度?答案是禪修要有清淨心。如果是出自清淨心,才會是好的。
首先,我憶想起我的發願詞,我在做功德(譬如布施缽食)後經誦念,發願迴向菩提。
dam me danam
以此布施(或是 Idam me puňňaṃ 以此功德)
Asavakkhayavaham hotu
願我漏盡愚昧
Idam me silam
以此持戒功德
Nibbanassa paccayo hotu
願它引領我至證悟涅槃
Idam me bhavanam
以此修持禪定功德
Magga phala nanassa paccayo hotu
願它引導我證達道智果智
這些發願迴影響意志,來導向、輸送我們所有的善行功德,迴向證道解脫諸苦。
有時我也注意到,如果禪修者,他的心不太確定運轉的方向,結果會比較差,決意會導致他的禪修變得更清楚、更殊勝。
(發願文如下)
「願我勤修智慧觀禪。以此勤修,引導至完全止息諸苦,願智慧快速、清明地生起。」
也有禪修者藉著它下堅定決心,來觀照並清楚地開展每一觀智,譬如:「願生滅隨觀智生起!」
當你真正的經歷過這些觀智後,才可以做這個的。你這麼做的話,幫你心路更成熟,更能安住在每一觀智。除非較低層次的觀智能夠良好地確立,否則是沒辦法(跳過去),來進行較高的智慧。這種修行要有個有經驗的老師指導才能進行。
在《彌醯經》中,佛陀指示彌醯尊者因緣條件,益於使心更成熟,但未到解脫。
首先,佛陀開示五種因緣:
具備以上五項,另有四種因緣條件必需培育:
在以上經中,佛陀說:「比丘應有熟練七項修行重點,並以三種方式來進行審查,才稱為成就。」如果我們要培育內觀智慧,可以把這七項牢記在心。此「七項」為完整的智慧:
「三種審查方式」,指的是審查以下三種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