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內觀智慧概述
內觀智慧來自對真實法的直接體驗。真實法是當我們放下所有的概念,只把心意識放在當下進行的現象。心它發現,實際上發生的,是我們所稱的「身心過程」。
當你清楚地覺知道當下時,你知道那是什麼嗎?如果你觀禪坐時,臀部附近的感受,那你實際上並不知道臀部,你並沒去觀照它的形狀,你只知道那裡有壓力,那是我們叫究竟(勝義)真實。究竟真實,指目標由直下經歷,不假思索或預想成見。這是身心過程的特性。
只有當安住深層、清楚的覺知,專注地觀照身心現象的真實法,才能有深切的經驗,真實理解心的過程。只有在深厚覺知的敏銳貫穿下,我們才會有對真實法的體驗。你把這些當自然現象觀照。那裡沒有人,沒有「我」,沒有「你」,只不過是個自然現象。當你能清楚觀這現象時,你將發現,他們自己不是絕對的實體,只是依於跟相關因緣現象。我們說,我們覺知因緣條件的性質,明顯的就是過程。身心過程流動,依存於流動過程的是叫做「時間」的這個東西(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當你繼續下去時,就會看待宇宙內的全部事物,它們終究是我們說明的三共相-無常、苦、無我。我們也說十六觀智,可以被歸類為無常、苦、無我三類。
■ 洞察三共相的特性
在這個項目,有必要對內觀在這三共相的特性,交代清楚。為了更好的理解,教法上給了些定義。它們是為無常(anicca,impermanence)、無常相(aniccalakkhana)、無常隨觀(anicca-nupassana)。教法上定義無常:關於五蘊的無常。這些身心過程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無常。
表示五蘊的真實性質,這些身心過程都可以概括為無常。這無常是什麼?我們討論的是無常的特性。特性指的是相。他們不是無常本身,只是那個「相」。就好像有一個指示牌標示往 Katoomba 的方向,標示牌本身是並非 Katoomba。當你跟隨標示牌走,你會到達 Katoomba 這個地方。另一個例子是:當你用手指向月亮,手指不是月亮。同理,這個無常相只是指向無常。
那無常的相是什麼?無常相,只持續一剎那間,它生起後又消逝去。我們通常稱變化的,就是無常相。它會有一個開始和結束。
那這無常是什麼?無常是那個,當它一出現,然後就消失了。有一位比丘定義它為:「當你能經驗出現和消失,到某種程度,出現和消失之間沒有差別。那當下你就經歷了無常。」這個也是我們叫剎那剎那,變變遷遷。如果,例如,當你觀照「上升、下降」,首先你默唸「上、下,上、下」。如我所說,話是一個概念,但是它是帶你去經驗移動的概念,經驗腹部移動過程的感覺。你可能會想出,腹部像一個大的氣球,擴大並且縮洩。氣球的想法是一個概念,它跟著觀照來的。不過,當你繼續著,更明顯的是,伴隨著它前來的變化。它有時快,有時慢,有時以這種方式,有時以那種方式出現(譬如旋轉)。這種模式是一個概念,可是它就在那裡,這沒有幫助。你要做的是,持續拉著心,觀真實的感受。當你能感受到它時,那麼那裡只有覺知到的一個「點」在。好像「上」是由很多點組成,這些點不能一起出現,只有一次一個點、一個點地出現、消失,出現、消失。你能更專注在那純然的覺知,非常清楚,通常會發生的是當你開始觀見「上」,如同一連串的移動,以及一連串的覺知。它經常能被認為像是一條直線,雖然它不一定是條直線,因為直線也是個概念。當你觀照時,它變得更接近,接近於一連串的覺知,你的結論是:它只是流動過程在那裡。
另一個例子,起初你能觀照「上」成兩節,好像在中間有短暫中斷休止。如果你更進一步地觀照,好像停止三或者四次,好像中斷成三、四節。那麼如果你更仔細觀照,它好像中斷成十節,然後成一百節,當然你不能去數它。所以最後,有那麼的一刻,只出現「上」,接著「上」也消失了。當這種狀況發生時,你就不能再思考了。感覺,緊繃(硬),和移動本身就不再明顯了。明顯的是剎那相續的變動和過程。它正如你看電影的螢幕。在這個底片一格一格地打上,一格一格打下去。當這個變得越來越迅速,那會怎麼樣?打上打下,接上、關下,開、關、開、關,直到你看見不到個別的單張底片,你只知道它快速翻動。沒有時間看清楚單張底片的內容,因為它只持續很短時間。換句話說,首先心專注在覺知上,當你以純然正念,覺知到感受的特性,以當下純然的注意力去觀照,你只照見過程。當你只照見過程時,你就照見無常。因此,不管它是什麼,是四大的物質質量,或者是感覺,或者它是意識覺知,或者它是一種心行,當一切被縮簡到流動過程,那就沒有什麼差別了。當你達到那過程,或者見到剎那相續的變動,你觀見無常。那是為什麼你可以說,它不只是物質,它是無常;但是五蘊的身心過程也是無常。
■ 究竟法的真實的本性
無常可以被描述成:究竟法的真實性,現象法的真實性。無常是一個字,表達的意思是真實,但是我們首先要能觀察這些現象。你不能停留在表相上。你要貫穿、滲透入它們,進去真實法。你觀照身心剎那剎那的變化,觀照毗婆舍那目標,但是你不攀緣依附於它們。你直接引導心觀察這些事物,但是你需要一個清明和沒有偏見的心。然後對事物你沒有任何先入之見,當你推動心、引導它,讓它沉進那些流程,進入過程本身。你不應該存有任何偏見,像是很多的泡沫,出現又消失,很多微細粒子,出現又消失等等。你一點也不存有任何想法,它將會如何或者應該怎樣。你應該把心保持在一種自由、適合於你自己的的獨特的狀態,因為內觀出現的形式,會因環境及個人習性而異。有一種共同的模式,都是非常迅速地出現和消逝,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有先入之見,那你的心的自由度就被束縛住,自由才能開展內觀。以前有禪修經驗的人,會努力找回他們的過去經驗,不過我們並不建議你這麼做。如果你有正確的方法,你照著練習,那些內觀觀智與禪修經驗自己就會出現。如果你努力地去相符特定的模式,以及禪修經驗是應該怎樣,那你實際上是延遲、限制你自己的進展。它能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出現,沒有強加限制住自我,它甚至會容易些、快一些出現。那就是當我們說,「你要把心導向無常相」的意思。你不能預想無常的經驗將會是怎樣。你必需有一真正清明和開放的心來讓它出現。不要有任何期望是很重要的。透過經常不斷的觀照無常,入無常相,最後就會證無常性。
■ 苦
在巴利文,苦的單字是 dukkha。當你說苦時,它指的是五蘊,就像無常一樣,它指的是五蘊身心過程。苦相是壓迫。最明顯的,是來自我們稱為 dukkhadukkha 苦苦,或者是疼痛的苦。這指身心的痛。譬如當我們牙痛或者頭痛,背痛或者腿疼,感到難過。這些全部都是苦的相貌。那很明顯的是(苦)壓迫。不過,當我們談論五蘊苦,那表示五蘊身心正受到苦迫,因為它們是無常。苦跟無常是一樣的。所以,實際上它們是有著相同意思的兩個字彙,但是對還沒有經歷過它們的人,只能觀照見那個相,而不是究竟法。就三共相而言,如果你想要貫穿苦的真正意義,那你就必須觀照無常。一個人必須反覆觀照的變化的跡象。當一個能夠反覆觀照的無常的變化相,然後他就能更清楚的觀照苦相。最後,你清楚的見到無常,你也將能清楚的見到苦。換句話說,他最後把心帶到觀照見剎那相續的變化,儘可能地觀照身心真實的過程。然後,你將意識到心本身剎那剎那的變遷,它是苦,這個經驗,像是強烈的痛。這種苦是心苦,比身苦的成份大些。然後心能意識到,在中所佛經中所提到:凡是無常皆是苦。
苦倒不是因為你執著財產、身體,或者當你有變動、變老或得病。那是較為世俗型態的說法,合理化的說明。在實修,因為你觀照過程中剎那相續的變化,這是真正的無常,非常清楚地,苦是很明顯的。這個苦是剎那剎那的變化,形成不穩定、不安寧的經驗。它是一個真實的體驗,有點像痛和精神折磨。它正是有情生起苦的基礎。
這一切的目的,要記住,是出離:放下所有無常的事物,捨離所有的生起和滅去。除非你能親身體證,否則心將無法不執著它的因緣性,對任何有生滅現象性質的事物不起執著。當你不能用那種全然不起執著的方式,心仍然攀緣到某些因緣事物上,某些攸關生死的事。儘管你可以在非常平和、微細的某些事物裡,尋找安穩的庇護。不過,當一個人能照見所有因緣事物都是不滿意的、苦的,那心將不起執著。另外,當心能不起執著,心就不攀緣因緣法。當這個發生了,心實際上轉向無為法了,轉頭朝向我們稱為涅槃的了,因為無為法是恆常不變的現象。與因緣法身心受苦的狀態相比,這是絕對永久的寂靜。然後你也會理解了為什麼我們說毗婆舍那禪修,是通向無為法的唯一的道途。
好像很多人不認為,毗婆舍那禪修,是通向無為法的唯一的路徑。不過,如果你重視無常和苦這個重點,只有內觀禪修能帶你的心,觀照無常和因緣條件所生諸苦的性質。只有當你觀照這個時,你才會把全部的因緣法棄置一旁。除非你的能心開展出真正強而有力的智慧,那些根深柢固,對世俗五欲和存在體的攀緣執著,會把你擋在那裡。你就不能自由,因為你的心不想要自由。心看不見自由的需要,因為它沒觀照到苦,以及因緣性出現的遽苦,出現在任何生滅的事物現象裡。
這表示我們對的無常的覺知的開展必須非常的敏銳。照見某些具有著特性的東西是較容易入手的,例如,熱、跳動、緊繃等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觀照痛覺的生起出現和消失是容易的,但是觀照意識是較難的,譬如的愉悅和不苦不樂的感覺,那種一般人通常不能清清楚楚地去體驗它。只有你能觀照這個為無常,你才能照見苦在無常背後的真正意義,當你的禪修和定力深化,這將變得越來越微細。感覺變得更微細。所緣和心理目標都會變得更微細。如果你不能時時刻刻的觀察這些生滅遷流,你將不能觀照到它們的苦,因為你見不到它們的變異,你把他們視是絕妙的、令人驚嘆的。因此,除非你能觀照時時刻刻的改變(無常)和苦,苦是無常變動的結果,那你是無法超脫離欲的。
在剛開始的時候,雖然你見不到剎那生滅,你可以見到一些明顯的變化,能更清楚的觀照到變化的出現,然後超脫,厭離才會發生。起初,你不能覺知到無我,因為心的仍然攀緣於自我的想法。當你觀照身心變化,對自我的執著就慢慢地放下,然後身心的過程變得更加清楚,無我的特性就會出現。你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身體感官,實際上那不是你;觀照的心,只不過是的觀照的心;以及那種感受和整個大量苦,它們不屬於「我。」「我」並不是痛;心如此清楚的觀苦,它也不是「我」,它只是觀照的心。這種經歷只出現在,當你能觀照變化,和由變化而生起的苦。當無常相變得更清楚了,無我相也會變得更明顯。只有當無我相變得明顯,無我才會變得明顯。這無我跟五蘊是相等的,只是用不同話來描述真實法,無常與苦也是一樣。
簡而言之,那些相只是指標,指出你的心必須觀照的方向,當你實際上經歷了過程,你並不去期望他們怎麼個樣。實際上無常,苦和無我是實相法本身,可是你觀察的那些事相,像是變化和苦迫,它們實際上只是引導你去體驗真實法。
■ 不同層次的內觀觀智
所以一切無常、苦和無我,這是真實以及因緣條件性的,依據五根強度的不同,有不同層次的體驗。五力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當念力,定力,和慧力變得強大,你將會在更深的層次經歷三共相。層次更深,內觀智慧就更深。
觀察的一般的趨勢,是從粗的變化和苦迫開始。然後,當現象性質,被清楚觀照成無我,無常、無常相也都變得更清楚。苦相、無我相跟隨著來。當這三種相都變得清楚時,無常、苦、無我的經驗(不只是相),變得更清楚。換句話說,對真實法的體驗變得更清楚。
請記住,當我們說對真實法的體驗變得更清楚,我們意指著經驗,指的真實法總是相同的。去經驗它,使它變得清楚,或者像是不太清楚。因此,這些不同層次的經驗,可以被認為是不同層次的內觀智慧。例如,十六觀智中第一觀智名色辨別智,其為很明顯的無我內觀智慧。不過,第二觀智是緣覺智,第三觀智法印智,涵概三法印智慧,那是清楚理解的智慧,能與三共相中任一種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在你的實修經驗裡,三共相中任一種相會變的更清楚。當你到第四觀智時,生滅的內觀智慧,無常相變得清楚。當你進入恐怖、危險境界時,厭惡和願出離,這第四內觀觀智,苦的特性變得清楚。當你談論內觀關於平等捨,無我的的智慧就變得清楚。所以,你能明了,雖然全部的三共相都涉及真實法,在某一時期,其中的一種特性會顯然更清楚。當你觀照見更多無常,你經驗更多的苦。當你經驗更多的苦,出離心就會出現,你會經驗更多的無我,這樣地循環繼續。
■ 主要的目的是清淨
在這裡,這些經驗主要目的是清淨解脫。清淨來自觀照諸法無我。那表示,你不再攀緣這些身心過程。不只是粗的執取,連同非常微細、根深柢固的執著心都要捨離。當內心深處的執著都被放下了,那麼所剩的就是本體實相(Nature)了。另外,因為你觀照苦,你就遠離無常諸行;心就能釋放自己,在無為涅槃境裡找到寂靜依怙。
這是內觀禪修理論的概要。
■ 要留意的事情
在過程裡,當然是有一些要留意的事情。禪修手冊總是告誡禪修者提防陷阱。其中有描述我們稱內觀(的修行過程可能會有)的染污、不圓滿。當你到達一定層次時,這些可能非常明顯、非常清楚出現在禪修中。這些陷阱經常出現在較低層次的生滅隨觀智(udayabhaya ñana)。它並不是不會在別的什麼地方出現,但是它這個階段會非常強烈地出現。關於這點,不管我們經歷什麼,多令人愉快、令人讚嘆,或者多麼驚天動地,如同其他現象一樣,只要觀照到它們。它們只是生起又滅去。除非你能觀見它的無常性,否則它會是一個陷阱。它可能會引起渴愛、自滿或邪見。渴愛是當你發現境界是那麼令人驚嘆,你就一直越來越想要它,那執著就出現了。你覺得自己很有修行,有了不起的成就,你就起驕慢心。那是執著的另一個形式,煩惱因此生起。或者,你認為你已經找到最高的禪修境界,因為你經驗到了非常平靜和美好的精神狀態,你就會想:「嗯!那是涅槃。」你執著自己的禪修經驗是最高的境界,那是邪見。當它發生時,你不僅是停止進步,並且你會能遇到更深層的問題。有極端的個案,他變得心理上有缺陷,有點神精病,成了一個經神病患。因此,你一定真的警誡自己這件事,雖然聽說過這些,當它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會被擊垮,掉進這個陷阱裡。
■ 十種觀染
有十種不圓滿的內觀,或者十種觀的染濁,這十種煩惱實際上心是純淨,由(後續的執著)好的經驗所導致,但是最後一個的例外,它是真實的染污。雖然經驗本身是良善的,因為在執著,可能會墮落。因此,在這要記取背後的教訓是:任何令人愉快的經歷,請正念觀照他們。十種觀的染,即:
- Obhasa—光明(見光),
- Ñana—智(觀智),
- Piti—喜(是觀的喜樂。生起小喜、剎那喜、繼起喜、踴躍喜、遍滿喜的五種喜而充滿於全身。),
- Passaddhi—心輕安,
- Sukha—樂,出現禪悅
- Adhimokkha—勝解(即信。生起與觀相應及信樂,強有力的信解。)
- Paggaha—策勵(即精進。生起與觀相應不鬆弛、不過勁而善猛勵的精進。)
- Upatthana—現起(即正念)
- Upekkha—捨(即觀捨與轉向捨。還未到出世間智)
- Nikanti—執著。
■ 你可能遇到的困難狀況
其它該記住的事情是,在禪修的過程中,你可能遇到很多困難的狀況。這可能有很多跟有關禪修,以及你的煩惱心。聽說,如果禪修者的煩惱心強,禪修要進步比較難,因為禪修進步跟心的清淨有關;如果有許多垃圾要清理,這就很難清淨。另一個例子,如果有許多痛苦、瞋心是強烈的人,那在觀照痛時要保持平靜是比較難的。觀照疼痛和苦,在毗婆舍那禪修是不可避免的。因為,譬如說,如果某些方面的憤怒是強烈的,它們將反覆出現。另外,瞋心也跟執著心相連。會起瞋心,因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執著心也與無明和愚癡相連,你不能接受、觀照無常的實質,因此你被迷惑,並且因為那樣,你起執著。當你起執著,事情不按你想要的模式發生,你就生氣。因此你很清楚,這三種低劣煩惱根相互連接,它是一整個「犯罪集團」。那就是為什麼,煩惱性強,某些的階段的禪修可能會非常難。如果你不能處理它,你會停滯在那裡,如果你不小心、不淨化,心會變得更麻煩。在這樣的狀況下,尋找適當的建議是很重要的。心變成前所未有的騷亂,沒有一絲正念在,這個時候,你最好返回到基本要點,並且放鬆一點。
你可能讀過有某些內觀觀智,為恐懼、恐怖或者厭惡之類。某些人可能懼怕這種狀況。這不是真的感到嚇著,它是在觀照身心過程中,有些恐怖的性質,這是內觀智慧。因此,如果你觀照到某些可怕的事情,並不意味著你將被嚇壞。如果你被嚇壞,那這不是內觀智慧,它成為一種恐懼。如果你的心不夠強,它出現在你面前,不好的影響可能會立即跟著它來。它不能作為一種個好的祝願,會變得不那麼有利。那就是具有強大、穩定的正念會是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它是定力的問題,那時任何程度微細的現象都會被放大。當它被放的很誇張的大時,你的正念又不強,不足以接受它,並且觀察它,它就不會是內觀智慧,煩惱心可能會現起。因此,強大的正念是很重要的。
■ 禪修發展過程中的的三個模式
我想在建立三個內觀禪修開展的假設模式,例如,發展到深入三共相。
- 第一個模式是顯微鏡的譬喻。內觀的進步,像一台顯微鏡,它一直增加它放大的能力。顯微鏡增加(倍數)放的更大,載玻片上的樣品的性質可以被觀察到更細。當你觀照三共相時,它也是一樣的。內觀智慧增長,真實法就變得越來越清楚。當然,這不是彈指間可以發生的,它是慢慢地增加。這個模式提出了一個觀念,內觀智慧並不是由思考而來,而是從純淨、清楚的集中意識。一定是有個動機要來觀照,及經歷更深層的現象。如果一個人自滿於禪修境界,那他就可能不會再進步了。必須精進不懈。
- 第二個模式是種樹,種帶圓錐形的植物,像檜木或者雲杉。這棵樹,當它生長,必須先有穩固和堅強的根。如果根的生長系統不很強壯,它就不能支撐一棵高大的樹的生長。根象徵整個善業和德行。當樹木生長,它是要按部就班來。第一層的樹枝,它伸出枝幹,然後下一個更高的枝椏才能長,較低的枝幹必須充份伸展,那根要伸展更遠。當這兩層穩穩建立後,然後第三層才會長的好。當第三層生長,底下那兩層要長的更好。這意味著,在更高的層次能成長之前,適當的基礎經驗是必須要先開展。例如,在你能觀照更多現象之前,你的定力必須持續長久、深厚。因此,當你觀照一些新的現象,在你能觀照更深的現象之前,你必須觀照它夠久、夠清楚。對於第三層枝幹變得更茁壯,第一、二層也必須要更強壯。你是不能忽略、忘掉基礎的層次。這表示將經常的重複早期的經歷,在新經驗出現之前。你必須要學會忍耐。
- 第三個模式是煉成長壽不死的萬靈丹。你在西方或許看不到這個,不過華人通常是利用人蔘。有個人參的傳說,當人蔘變得能長壽不朽,它的根將會長成人的形狀,變得有靈性,並且會跑來跑去。那人們就想抓住它。當抓到它時,它會再次變為人蔘的根形,人們吃它了,它就成為一種萬應靈藥。因此把蔘根放在裡水熬,必須慢慢地熬它,菁華才會被提煉出來。同理,為了得到內觀知識,你必須開始坐下來熬,那就是熬煉你自己。你觀照痛,你觀照「上、下、坐、觸」和念頭,一次又一次地觀照這些目標。漸漸的智慧就開了,從觀照種種生滅中,帶來離欲。
■ 涅槃一語
最後,從理論上來講,我對涅槃有個忠告。當你進入較深層次,完全放下這身心,正念和內觀就更成熟。當這些所有的助緣及波羅蜜(菩提資糧)都成熟,那時心轉向寂靜無為狀態,出凡入聖。換句話說,身心脫落,進入一個恆常的狀態。我們稱這為絕對的真實。不過,關於這個是有許多道聽途說,很多錯誤的觀念會出現。有時會很糟。例如,有某個案例,某人到某處禪修。她在一座大樓頂上,遠眺河流的對岸。她能看見陽光燦爛,河水川流不息,浮雲飄遊不定。當她看見這些現象,激發靈感,以致於她認為自己已經開悟了。她認為她真的理解無常,並且自認是個預流(初果聖人)。這是很奇怪的,你知道,因為涅槃性跟看見什麼、聽見什麼或跟六根門頭所對的境並無關。如果你多少懂些理論,那你將會知道這樣的一個經驗,並不可能是涅槃。它可能蠻紓發人心,但它不是無為法的體證。
另一個人到了個境界,當他開始觀見泡泡遍佈他全身,覺受到處出現又消失,某個人就幫他下了個結論,他已經是個不還(阿那含,三果聖人)。這件事跟滅除煩惱沒多大關係,經驗到全身覺受到處出現又消失,就把他帶到這個定論。另外一個禪修者說:「是那樣的嗎?」她不太信服,「我也一直經驗到這樣的現象,那我也一定是個阿那含?!」第一個就改口說:「從某個角度來講,你是的!」這顯示,當一個人執著某種想法,就放不開它。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
禪修境界可以到非常細微的狀態。你能努力禪修到非常深的狀態,那時會有一會兒,心變得好像是無意識;然後你出來,你會認為它是很殊勝、令人激盪的。有時,你會進去很久;當你出來,那裡什麼也沒有。有人認為那一定是涅槃。那是另一個陷阱。它和睡眠之間有差別嗎?有些人可能會說那是不同的,但是差別在哪裡呢?這些人會變得很執著他們的經驗。不過,你要記得,涅槃並不是到一種心茫茫然,或者進入一種無意識狀態。
如果你念過《阿毗達摩》,過程變得更清楚了。在第十四道智、第十五果智以後,心投入第十六觀智-返照智。在《阿毗達摩》裡,返照智的是欲界心與智慧相應。換句話說,它像是心在觀照「上、下」,只不過是在一種較深心意識集中狀態,但是它知道當下什麼了發生。在那種狀態下,心緣取的目標是涅槃。那意味著,在那種心理狀態下,絕對的真實的特性變為明明朗朗、清清楚楚呈現在心中。當你禪修,你經歷絕對的真實,你會知道它是什麼。
這是《阿毗達摩》分析思考過程(心路)和意識心所講的。因此,它是種非常清楚的經歷,百分之百肯定的事。
我的比丘師兄曾問過緬甸的一位老禪師有關於這個問題,他說:「喔!你絕不能錯過這個。它像是閃電打在你頭上!」因此,它不會是一片空白、什麼也沒有,然後就出來了。重要是,這是對出世間法的體證-無為法的狀態,這個人要能用他自己的話來描述它。最重要的試驗將會是在那狀態之後,隨後煩惱心的程度。
要記住的重點是,我們只要勤奮不懈。苦在我們(五蘊)裡頭,我們必須盡我們所能,來培育永不嫌多的正念。那麼如果我們的業力以及時間允許,有一天我們可能證達所堅持的目標。經書和那些禪師們都告訴我們,它是件可以達成的事。不過,必須勇猛精進。
■ 結語
不過,如果你認為你已經開悟了,我提供你一則禪的公案作為結語。通常我會給暗示他們已經證悟的學員們這個禪案。我問他們:「為什麼一個完全證悟的人,所有的煩惱能被完全根除,從不曾再出現?證悟以前,你的瞋忿和貪愛一再生起,雖然短期間你可能會沒有。然後為什麼當一人完全證悟,體驗出世間法後,煩惱就不再生起?為什麼?」我這麼問,但是他們只有搔搔頭。重要的是,禪師不是幫你認可的,他們要確定你會一直修行,直到你死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