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附錄C-沿途困境

資料出處: 
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

附錄C-沿途困境

在過去幾年,相當多的馬來西亞人從事內觀(毗婆舍那)禪修,從收到的回應,我們能列出他們遇到問題清單。不過,我們在這裡只討論的較普遍的。

■ 為什麼會出現併發症

正念觀照是如實覺知。如果我們有正念,我們的心對內、外因緣條件會非常敏捷,是否它們是有利益的呢?或者相反的,我們要採取行動。

毗婆舍那禪法的實修,包含培養強烈和連續的觀照,時時刻刻觀照身心過程的的現象。集中的意識,當它足夠強大,被正確導引,它能貫穿無明厚厚的面紗,解脫煩惱和苦。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有些禪修者可能會問,會有併發症出現嗎?答案是很簡單的,他們沒有正念,或許他們努力嘗試過。有正念到處都受用。沒有正念的話,你就只能指望麻煩。我把禪修通常遇到的困境整理分類如下︰

  1. 願望和價值的衝突
  2. 恐懼
  3. 缺乏

A.衝突


最普遍的是在物質和宗教願景間的衝突。如《法句經∙75偈》說的︰「誠然,一個是導向世俗成就之道,另一個則是導向涅槃之道。」我認為,從本質上講,大多數佛教徒知道,精神上的幸福快樂,比世俗的幸福好。畢竟,精神的幸福是唯一在的終點,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事。不過我們也迅速地同意了,與物質財產的取得相比較,精神富裕難度高多了。因為我們的渴愛很堅固深厚,智慧則淺略,但我們大多數的人,會像居士們那樣,了了過一生。有些人努力達到精神及世俗的願景,到頭來只發現他們自己被撕破分開。其它人試著無視於它們兩者間的任一個,但是那也於事無補。

正確的做法,佛教徒應該在他這期生命內,不忘心靈目標,因此他的生活將要調合這兩者,提升自己和他人,從世俗問題超越到出世間的解脫。忽略自己內心深處對解脫的追求,到頭來以可悲的狀況收場。

《阿毗達摩》解釋:在從果智(那是開悟)的心路出來之後,意門過程,以欲界心,繼續保持涅槃目標,伴隨著活躍的速行,此速行心具智慧力(執行斷除或減弱煩惱)。這意味著,心清楚的知道、察覺無為法,究竟真實,寂靜樂。由於那樣的願景,他完全地拋棄︰ 

  • 薩迦耶見,對自我錯誤的看法。
  • 疑見,對三寶的懷疑。
  • 戒禁取見,八正道是出離輪迴的方法。執持八正道之外的種種外道苦行等妄見。
  • 貪欲下苦界。(與貪欲相應是餓鬼界。)
  • 瞋恚下苦界。

在論書中,慳及妒忌兩者也都應被捨離。據說對三寶會永不退淨信,而且不會逾越五戒。經典中,很多說法:

「令人嘆歎,可敬的喬達摩!令人嘆歎,可敬的喬達摩!就像倒立的人,應被扶直;或者暴露的人,加以遮蔽;或者對迷途的人,指示方向;或者在暗處舉一盞燈,以便有眼睛的那些人能看清事情;可敬的世尊,以不同的方式開示我佛法。我們歸依佛、法、僧。願可敬的世尊,從今天接受我們為弟子,直到我們生命終了。」

如果它真的發生了,佛法將永住,直到最後的五蘊停止。

或許這麼問可能會更好︰
「有究竟真實嗎?」
這個問題可以被更進一步精簡為︰
「有恆常不變嗎?」
在大多數實例裡,保持聖默然最或許最好。
然後,動機怎麼樣?
「以苦為動機難道不夠嗎?」這是一個反問。
「那,為什麼不用其他模式和方法?」

《迦蘭摩經》(Kalama Sutta)有個答覆,經中建議不要僅僅對因為道聽途說、謠言、傳統、經典和等等就相信。如果你修行,信心就會出現。因此,或許最好的答案會是︰如果你練習夠的話,事情對你會很清楚。

以前我經常從我師父那裡得到這個答案;對我們的許多問題,這也是我現在經常想到,給其他人的適當答覆。

不過,它並不意味著,有極崇高的宗旨,像是證悟涅槃,一個人就必定要放棄全部現世快樂和財產。證悟涅槃它本身是所有佛教徒的終極目標,但是我們必須認出我們的缺點。因此,必須有的次要附屬目標,這意味著要釐定清楚,你想在精神追求上作多少的努力,或者你在物質上可以作多少讓步,至少在某個特定期間。例如,我們必須考慮職業,我們想要選擇的。不論你下了怎樣的決定,它要穩定、高尚(記住精神層面的重要性)、實際(你要考慮真正情況,不論是在環境上或是內在特質,是好?還是邪惡?),以及靈活性(即要適合瞬息萬變的世界)。當下你了決定的時候,就應該停止衝突,至少要減少到最低程序。

願你的附屬目標,穩定地開展,朝著終極目標移動。

另一個衝突我們一定要提及的,是在慈悲和智慧之間作選擇。有些人害怕修毗婆舍那,因為道業的成就,意味著他們將不再承擔菩薩成佛的宏誓。實際上,你沒什麼可懼怕的,因為如果你願力強,要成菩薩,那你禪修時就不可能證得出世間道智。不過,你仍然可以(暫時)放棄你的菩薩願,在修行路上,當你達到門檻,是否要證阿羅漢果時,再做選擇。兩條道途都很崇高的;一個是實用的,另一個是很理想。

B.害怕

a.懼怕未知

這包括怕發瘋。由於這種恐懼,有些人就停止禪修,因此拖延了的進步。但是,這絕不是一種無根據的恐懼。人們可能「變壞掉」,它有多種原因。我們把他們歸納成兩類-行為異常的趨勢和修錯了。

i.行為異常的趨勢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潛伏著某些習氣-有好的,也有壞的。那不僅現在世的累積,可能累生累劫的熏習。見到些不太強的習氣,在你禪修期間出現,這並不稀奇。如果你不能處理它們,它們就把你「處理」掉。我們中是有些(幸運的是並非太多)個案,失控的趨勢是:他們比其它人要強。這通常發生在深受精神官能症困擾的人,其他人則是由於遺傳因素。如果你碰巧也是其中之一,在你的禪修過程中,你應該非常小心。密集禪修,特別是沒有禪修指導,我們並不推薦。因此,建議你參加禪修前,要盡你最大的努力,解決你現世問題。

並不需要取消參加毗婆舍那禪修的資格,只是一定要透過有經驗的禪師,在密切的監督下來進行。應該尋找咨詢,告知禪師,你個人不得安寧的問題,或者先前崩潰狀況。

ii.錯誤的修行

這裡意味著是跟正定相對的邪定。(這兩者的差別在於有沒有正念觀照。當觀照沒有正念時,心將是不善的,那就會導致貪、瞋、癡三毒的增加。這個意味著當你忿怒,禪修時你的憤怒,大約是放大十倍;貪婪或愚癡也一樣。這種心的性質,跟一個瘋子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它可能會變得更糟,如果禪修者繼續修習錯誤的定。什麼會出錯?

  • 這可能是禪修的人一開始就犯錯了。人們禪修的理由各個有不同。如果你的動機是自私的,結局很可能更自私、更愚痴。修毗婆舍那的目的,是出離煩惱(貪婪,瞋忿和迷惑),我們透過經常和連續的正念,觀照身心過程。如果你禪修是要成為百萬富翁、要跟看不見的東西溝通、要能讀解其他人的心思,那我建議你停止禪修。
  • 態度也是要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在這個目標導向的世界,很多人老是挨靠著設定目標,如果事情的結果不是他們所的預期,就非常的沮喪。結果要不是情緒失控地哭,或努力使他們自己和其他人相信,他們具有些實際上並沒有的東西。

有個問題禪修者經常問︰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我們就要瘋掉呢?回答是︰當你認為你是阿羅漢(或者像那樣的事),你認為你有他心通、宿世通、天眼通、天耳通,那你就很可能快瘋掉了。造化有它自己移動的腳步,不耐煩是沒用的。如果我們為進步所困擾,一定要特別地觀照。

  • 處理目標的方式錯誤。在禪修的過程中,禪修者可能會遇到不尋常的經驗,那可能非常可怕,或充滿禪悅(例如視覺影像、聲音或覺受)。在修毗婆舍那,應該被正念觀照,它們最後也會消失。如果它們長久持續,下一步是不要去注意它們,轉移觀照其他的毗婆舍那目標(例如腹部上、下)。如果那個(可怕或者可意的)目標繼續地強勢主導,那建議你起來做經行。

問題是,禪修者會變得迷住心竅般害怕,或者執著這些現象,那他們會再三再四地出現;這樣會強化不善心。當執著或畏懼出現,必須(忽視那個目標並)觀照心理狀態(如害怕),直到它消失。否則會導致錯誤的集中注意力。如果那個你不想要的目標頑強、持續不斷,明智的做法是,停止禪修,直到你得到適當的禪修指引。

b.怕痛和身體殘障

在禪修過程中和在我們的生命裡,痛是沒辦法避免的。但是,我們用痛來訓練我們的心,它變得強烈也不受影響,並滲透入它的真實的性。

入門的禪修者必須面對初學通常的痛,忍耐點,它會消失的。過後,由於定力的深化,痛可能會更強悍。之後,你可能會經歷到它的停止。在較適應的禪修者中,痛實際上是頗受歡迎的,因為它是心的鋒利、刺骨的目標,讓心來保持專注,增長定力和正念。

當你見識過太多痛時,恐懼也會出現。這可與小孩一樣,儘管是良藥,因為藥很苦,他不肯吃藥。理解更多佛法知識,能幫忙克服這類問題。此外,你也要記住,在禪修過程中,還有許多禪悅法喜和法益。而且,你也可以無視於痛,改觀其他的目標。當你的恐懼感出現時,請觀照到它。如果這還不受用,你要經常億念佛陀的功德,這會幫忙來克服它。

有些人,當在觀痛時,害怕痛可能會導致生理殘障或死掉。這裡有兩個不同情況︰沒有實際疾病,以及真正有病,例如心律不規則、痔瘡、氣喘病、高血壓,等等。

  • 沒有實際疾病:
在這樣的狀況下,當他們停止禪修時,痛會迅速消失。在放棄觀痛前,你要先觀照到你想放棄的動機。不過,你也應該試著去觀照你的恐懼感,直到它消失。這種恐懼實際上是沒有根據的。有人已經坐了六個多小時了,腳也沒有廢掉。
  • 有實際的疾病:
像這樣在情況,在來參加禪修營之前,要先尋求醫藥幫助。在毗婆舍那禪修,痛和恐懼應先直接觀照到,但是如果那是不可行(因為他們很強大和持久),就必須忽視他們來觀其它目標,直到正念和定力強大足以處理掉他們。很多慢性病和不治之症的病患,透過毗婆舍那禪修克服了疾病,但是這需要很努力,以及有堅強的意志力。能死在禪堂,也是很有福報的。

C.缺乏

 

a.沒有合適的地方禪修

這通常是很站不住腳的藉口之一。如果地方是嘈雜的,「聽到」、「聲音」可以當你的禪修目標。你也可以觀照「冷」或「熱」。再者,要找到一個涼爽、安靜的地方也不難。

b.時間不夠

為什麼人們不能找到足夠的時間禪修,因為關於工作和家庭,個人有世俗的承諾,這好像是蠻正當的理由。「沒有時間」好像很不合乎邏輯,你肯定可以騰出些時間(或許不太夠),如果我們真的想禪修,最少清晨起床後、睡前各坐一支香。而且,我們也能練習在日常生活中觀照,無論做什麼,開車、講話、走路、思考…等等,當下都要很明明了了,要鎮定。除了純正念外,我們也可以培育其他的功德,譬如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諦實、決意、慈心、(平等捨)。

c.缺乏禪師

在馬來西亞短缺毗婆舍那的禪師。或許更正確地說法,短缺具格的禪師。

要有什麼資格呢?有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所有的關切都在,禪師要知道怎樣禪修,並且有能力教導其他人。知道怎樣禪修,可以被定義為學成圓滿,因此透過個人的修持經驗,有清楚的理解培育心的技巧。此外,禪師的戒行,可以從他持守戒條來顯示,泰然不動的心,他的寧靜是很明顯的;煩惱心的強度也應該是很弱。

至於有能力教示,這可以被定義為,有顆個真誠的慈悲心,賦有足夠佛學識,如飽讀巴利藏經及論書(譬如:《念處經》)。禪師也要能夠給予準確的指導,適時的鼓勵,那禪修者可以快速進步,當然是要沿著清淨道前進。

不用說,師弟間有效溝通是很重要的,誠實和開放也一樣。如果你有幾位老師可以選擇的話,選擇一名禪師,他的習性與你能調和得好,會是很明智的。由於禪師的短缺,聰明的作法是在參加禪修營時留意,你在那裡密集禪修幾天,你會有好的理解禪修是什麼?要怎麼做?之後,你就可以憑借經常性的通信,當做溝通的方式來繼續修行。最初的禪修指示,寧可當面求教。

d.缺乏定力

有些人放棄毗婆舍那禪修,普遍原因是,他們的心本質上極其不安寧,禪修反倒不得平靜,好像他們不僅浪費他們的時間,也遭受很多不必要的苦。這樣的人應該問問自己︰我持戒清淨嗎?我的日常生活律儀如何?如果在基本的身業放縱自己,那就難怪心如此散亂。止持不善業是定力的基礎,這就很清楚了,不應該怪罪於禪修。如果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力行觀照,他們應該能集中注意力。

  • 我每天禪修多少小時?我真的每天禪修嗎?如果你並不用心努力,你就不能期望什麼。如果你有熱誠,有深遠心,天天做定課,就不會有心力不集中的問題。
  • 你獲得適當、完整的禪修指示了嗎?你有定期的去小參嗎?如果你沒有適當的指導,不變更壞,這會是奇蹟。這通常是只在多次小參,與禪師的討論之後,才會獲得適當的禪修指示(我們通常不注意地聽,並且容易忘記)。

■ 四護衛禪

不過,可以理解有些人有頑強的百八煩惱,使他們放棄修行純觀毗婆舍那,有的甚至連試也不試。在下坐後,進行毗婆舍那禪修之前,練習四護衛禪,可幫助人們有信心,這些人非常需要平靜和喜悅。此外,我們不否認純寂止禪能幫助我們快速取得強大的定力。如果恰當地做,它也可以幫助我們現世的事業心。

因此,在進行毗婆舍那禪修之前,四護衛禪經常會被推薦。他們是︰

  1. 佛隨念:憶念一個或多個佛陀名號的功德(產生信心和能量)。
  2. 慈心禪:對一個或更多的生物散發出慈愛(克服惡心和不滿;灌輸和睦、友善)。
  3. 不淨觀:觀想身體令人厭惡的,例如,分別觀三十二分身(以克服慾望)。
  4. 死隨念:觀想死,以克服懼怕死,灌輸對無常的逼迫感。

緬甸人建議是,在毗婆舍那禪修之前,每種衛護禪各做兩分鐘(總計約定在八分鐘)。

■ 持續地禪修

毗婆舍那禪修者要面對的另一問題是,不能保持禪修的熱誠,至少是有規律的共修,對於開展智慧來說,那是很重要的。修行,當我們分析它時,是精進不懈達成的。這種機能(精進),高度依賴著信心和信仰。淨信的近因是被定義為,信近因是當信之事,或聽聞正法等等,其激勵起信念。

我現在心裡想的是三寶︰

  • 佛陀-代表導師的,例如佛像、佛足印、菩提樹和遺物(遺跡及舍利等)。
  • 法-它的代表物可以是法輪、經書,或者能是實際教義或實修。
  • (聖)僧伽-開悟弟子們的共住之處。因此,它適合經常與心靈目標、活動、人物溝通,特別是那些與毗婆舍那,有直接關係的。當我們情緒低落時,他們幫助我們提升起。

如果我們依次考慮精力的要素,覺知基本八精進事的逼迫感,精進是可以被激起的。這些是︰生、老、病、死、墮惡趣之苦、過去生死輪迴之苦因、未來生死輪迴為之苦因、今世為了尋食(與財富)之苦。

憶念這些可以激起精力,為離苦而精進不懈。
祝福你真誠的努力,不停止奮鬥,直到你證達最後的解脫,涅槃。

書名自訂標籤:
Google 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