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03.念處禪實修技巧

資料出處: 
Mahasi毗婆舍那實修法要

3 念處禪實修技巧

馬來西亞學觀禪的風氣漸盛,但是並沒有很多人,有機會獲得禪師恰當的指導。主要考量是近年來學佛、學禪的風氣。再者,訓練一個教毗婆舍那業處師,要很長的時間,個人的歷練也是重要因素。

書嘛,因此也是很有用。但是缺乏禪修的專用書。少數好的禪修指導手冊,一來所費不貲,也不是馬上就能派上用場。譬如《清淨道論》是本權威性的論書,大師們使用的教科書。但是,它的流通性不高,費用也不是大家都能負擔的。

禪修指引的許多書籍,概論性居多。況且每個個案,通常也都有他自己的傾向及風格。他們在不同的環境及情境下,也有不同的回應。這就是需要禪師指導之處。那種天差地別、精確無比的指導,也只有當禪師觀察禪修者後才能給。禪師也提供很多不同的幫助,譬如給予信心、鼓勵,並在狀況失控前更正錯誤。

另一個考慮的要素,就是禪修書籍的「差異性」。我們可以理解這個,因為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解決同一個問題。可是,哪一個才是最好?顯然地,有個指導老師在身邊,來考量、判斷較佔優勢的解決方式。禪師也要知道各種不同的解決方式,在做決定前,選擇最好的立點。他運用智慧及某些常識。在本章,我會試著提出些建議,討論禪修者常遇到的問題,更正一些錯誤的想法,嘗試將毗婆舍那禪法,以適當的觀點來說明,而沒有太多深奧的專用語彙。

■ 正念

有人可能唸過很多次關於正念的書,可是有時仍覺得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有正念。「正念」是一種心理狀態,常被描述成「徹底」、「警醒」或「覺知」。

正念實際上是一種理解、領悟,它應跟單純的知道有所區別。一個瘋子以他自己的方式來認知事物,但是他並沒有正念。當心中有貪、瞋、癡三毒在,是不會有正念存在的。有正念的人,是能控制他的心,隨時準備好應付任何情況。

禪修時,你不應該只知道它是一個目標;你應該有正念的理解它。適切的譬喻:忍受痛跟有正念的觀痛是有差異的。在禪修營中,經常練習這樣的觀點,是有必要的。

另一種錯誤是:做過頭了。禪修學員過度努力要有正念,纏住了,無時無刻不在擔心,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正念。當這種壓力、分心產生時,我們可以確定,這樣是不對的。放鬆!或者說,帶著正念地放鬆,這才是答案!有時候,對它採取一種「不要被干擾的態度」,這對減輕壓力會有幫助的。換句話說,讓正念隨著時間,順其自然的培育。

還有,另一種常見的錯誤是,把定力置於正念之上。如果能讓正念持續一段時間,就能集中注意力在正念上。相反的,如果禪修者專注而沒有正念,這會變成「錯誤的專注」,會讓人「阿達」掉。強調這個是因為,禪修者在逼自己修行之前,應先理解正確的方法。太逼自己,沒有正確的理解方法,意味著缺乏正念,偏向強迫性性格。

我們通常建議初學者多做行禪,而不是長坐不起,它可以讓正念持續。原因是經行較容易起正念,因為目標較粗、比較容易觀。相反的,坐禪時較容易起念頭,千萬百計使自己專注,只會困擾自己。禪修者隨時要緊記著,正念才是最重要的、最優先的。

禪修時,要杜絕念頭。要直接觀照真實法,不能臆測、存有成見。這只有從專注才能實現。如果起了念頭,要以正確的方式來對治(會在心念處提到)。當你有正念、沒有念頭時,這也意味不思量過去、未來。正念只存在於當下所發生的現象,這些是可被體驗到的特性譬如堅硬、冷熱…等。

以上可以用一句話來作總結:行者要有正念,其存在於覺知當下所發生的現象,這些以某種特性來出現於心中的。在一小時的禪坐進程所感受到的,有種種的特性,如冷熱、軟硬、動…等。當正念增強,你將會看到它們彼此間的關係。這個會導向對三共相—無常、苦、無我-經驗到現象的存在。最後的結果是去除煩惱。

■ 身念處 (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

在四念處中,身念處的正念禪,經常比其他三個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先修習。這是因為身念處的所緣、目標,相對的比較粗。粗的目標比微細的目標較容易培養正念。有些禪觀的所緣如(三十二)身分、安般、不淨觀,都是很基本的止禪業處的修習。先修止禪,其後再增進到毗婆舍那觀禪。在《阿毗達摩》,這組身體的目標被分類在色蘊。初學者被教導在行、住、坐、臥四威儀都要有正念。

◆ 坐禪

在實修時,行者觀「坐」、「觸」。到底這該怎麼做?怎麼觀照?有些人照見自己的坐姿。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坐相不是真實法。適切的方式只是去觀,感受現象。

那要怎麼觀照呢?要直接觀照,我們說要觀風大,它可以被表現在鬆緊、穩固、支撐、拉力或震動、跳動(等特性)。只要以注意力,單純的觀照,就變的清楚易見,並沒有「人」、「我」存在身體,會有的只是物質的過程變化,或能量的發生。正念強的話,就可以看到這些過程,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變化。在觀坐期間,那就是感受觀緊繃、僵硬等,也將可以觀到許多其他的覺受,譬如冷熱,和心理現象如痛,或外在現象如聲音。換句話說,當我們在心中觀「坐」,我們只是用它來標記,用它來幫我們引導心,觀照禪坐時當下真實法。標號可以說是一個窗口,經由它我們導向正念來觀照。它幫我們把心安住在禪修目標(當著力點),藉此培育定力,這個定力是由念力及覺照實相而來。在此強調,我們並不選擇非得要觀什麼;只是將正念導向這個「窗口」,並觀照所生起的種種現象。

◆ 觸點

起先,觀照的區域是臀骨和坐墊接觸的地方。有些觸點可以用來觀。也可以依順序來觀不同的觸點以增加定力。用在觀照個別觸點的時間,依心的狀態、目標的清楚狀況,而有差異。目標越清楚,可以觀越久。相反的,如果觸點不清楚、或是昏沉,那就要觀快一點,趕快換另一個觸點。觀觸點也可以用觀「坐」來替換。觀觸點跟觀其他目標一樣,我們其實是在觀物質元素的特性的生滅(《毗婆舍那觀禪手冊》列用的觸點,詳細的位置,請見觸點圖表。不過,我們使用的這個示範圖,已經不是原來的圖)。

圖表2. 不同的觸點和目標

image
① 上 ② 下 ③ 坐
② ④-12 打坐時不同的觸點

image
禪坐時有各種目標可以供我們正念觀照

◆ 腹部上、下

當禪坐時,初學被教導要觀腹部上、下。腹部上、下可以被視為是窗戶,從那裡我們可以觀更多現象。當觀上、下時,其實就是在觀風大的特性,呈現為移動。不過,禪修者還是要觀其他現象。

學觀禪最初就是從觀腹部上、下開始。這個幫助我們增進定力。不過,觀腹部上、下不要過度,不要到那種緊握不放,或控制呼吸。腹部上、下不是經常性的,當你觀它,它可能會消失。在那種情況下,應該轉到其他「窗戶」來觀看。

有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為什麼是觀腹部,而不在呼吸時觀鼻尖或嘴唇(人中)?呼吸時觀鼻息是眾所周知(安那般那)修定。有位禪師說過,觀腹部上、下的話,對觀名法色法比較容易。腹部呼吸比起鼻息,顯然較粗。無常、苦、無我,三共相也較明顯。用這個方式,培育正定,在這裡講的是剎那定,以正念觀真實法為目標,而不是以定力為主導。再重述一次,觀想、數息或控制呼吸,在這裡都是不被允許的。因為你現在在修毗婆舍那,它就是意味要觀真實法。

◆ 經行

初學要多經行而不是長坐不起。有位禪師指出,坐禪前應先做走禪。他也說過,單單走禪是就可以證阿羅漢果的。禪修學員們也肯定:經行走的好,通常後續的坐禪也會得力。千萬不要低估經行的重要性,或輕蔑經行。只坐禪而忽略經行,就像個跛腳的人,用一隻腳走路。

在毗婆舍那禪修,經行有很多功效。首先,人不可能長坐不起,禪修期間,帶著正念走,經行可以渡過沒有正念的閒隙。我們一直強調著正念的連續,否則觀禪所需的定力無法培育起來。單以經行而言,它也是毗婆舍那禪修。每一步都要仔仔細細的觀。而且,它是心在引導行進。「並沒有一個人在走…」。只要老實地觀每一個身心生滅現象過程,這種智慧會自然生起。

行禪和坐禪的特性也不同。它的目標較粗,而且多樣化,所以正念較容易生起。因此,它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平衡要素,讓我們的心趨向觀禪而不是止禪。經行時,我們也觀「轉身」、「看見」、「聽到」、「動機」,因此正念的修習就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行禪要增加觀照的步驟進程,以提升正念和定力。走步以舒適為最重要。要小心,不要本末倒置!正念比觀照點的數字重要!當正念提升,走得慢來觀更多的步階進程或現象。剛開始學就走很慢,這會導至緊繃,因為他正嘗試去觀某些他很難覺知到的東西。

不管初學或老修行,經行應從快步開始走。走快步可以幫助心習慣於目標,也運動肢體,克服昏沈。接著,又會有人過度誇張,走得比所需要的快,要不就是走得超過時間。這些會導致不專心或是疲倦。適度的快速,足以喚起正念,才是正確的態度。

當禪修有進步,走步的過程中,心如川流,現象一個接一個,快速地流失。經行在此就要自然的放慢下來。

圖表3. 行禪進程

1 個步驟

image
(左步、右步…每走一步觀一個目標)

2 個步驟

image
(提起、踩下…每走一步觀兩個目標)

3 個步驟

image
(提起、移前、踩下…每走一步觀三個目標)

4 個步驟

image
(提起、升起、移前、踩下…每走一步觀四個目標)

5 個步驟

image
(提起、升起、移前、踩下、觸…每走一步觀五個目標)

6 個步驟

image
(提起、升起、移前、踩下、觸、壓…每走一步觀六個目標)

(譯者:如果觀動機走三步,那進程就是動機、提起,動機、移前,動機、踩下。每個目標生起前都有個動機在,依此列推。不過,觀動機你要像守在洞口捉老鼠的貓,要有點耐心,等著去看自然生起、那種想要的感覺,不是機械式的唸「動機」。)

經行可以走的輕鬆,或走成一種劇烈的方式,視精力過多或不足而定。在此平衡五根就出現了。經行中,其他現象如聲音、痛、動機、看到、聽到、念頭也要觀。如果這些目標持續,並且強烈的話,應該停下來觀照(經行時各種步驟及觀點,請見上圖。圖表來源也是先前提到的《毗婆舍那手冊》)。

◆ 立禪

在經行時在開始走步,以及走到經行路徑盡頭時要觀照「站立」。在觀「站」時(筆直立姿),也可以觀「觸」,就是腳板接觸到地面的感受。有位禪師指出,立禪不宜做太久,因為很耗體能。另一位說,禪修不宜久站,特別是對婦女及兒童而言,因為禪修者可能倒下,當定力增強,會引發一種像做夢的狀況,膝蓋會變得沒力,站不穩。那位禪師也說過,有案例指出,因為身體搖晃,禪修者感受到會摔倒的恐懼。

儘管如此,立禪對那些睡意強的人是很有幫助的。我本人是沒見過任何摔倒的案例。站立時兩腳稍稍打開,可以增加穩定度。我們可以將正念從頭掃瞄到腳趾,或者觀

呈現出的感受,或者較強烈的覺受。若腹部上、下回來,也可以觀。

◆ 臥禪

這個姿勢通常不用在嚴格、認真的修行,因為很快就會睡著。但是,如果行者很有正念的話,是可以很清醒,不會躺著睡過去。可是,如果想上床睡覺,禪修者是應行臥禪,但是它正念較概略、較淺。

行臥禪要以「獅子(右脅)臥」的姿勢,身體面向右側。右惻睡較好,背或左側身接觸床板,兩種也都不妨礙。

臥禪時要有正念的臥著,默念「臥」、「觸」,當「上」、「下」清楚時 ,就觀「上」、「下」。當喜樂生,就觀「喜悅」,念頭、聲音、痛…也都要起觀照。禪修好的話,你可以觀到你的心進入睡眠狀態,或者醒過來。這種放鬆的姿勢會導致安樂,乃至睡著。通常缺乏精進力。

◆ 日常生活

《念處經》提及些重要日用,吃東西、咀嚼、上廁所、搭衣、講話或者保持聖默然、正視前方或遠處。

心要訓練得有正念,無時無刻,日常生活各方面都要有正念,它才會強、滲透、好用。「無時無刻」指的是持續性,「各方面」指的是靈活性。無時無處不能培育正念,這樣內觀智慧隨時都可以生起。

如果無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正念,實用性就降低,那也會障礙我們整合精神及物質生活追求上的平衡。

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很多事。如果週遭有影響我們的事物發生,不能起觀照的話,只是顯示自己的遲鈍及盲目。難怪很多在家人,覺得下班後難以專心禪修。他們通常忽略了,修行中的最重要部份。

這方面的細節太廣範了,不再贅述。這部份我們想,以後出版些相關散文隨筆。

至於身正念,經書說這是該學習的。如果我們圓滿這個,它向我們確認,將可以獲得最高的自由。

■ 受念處 (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

培養對感受的正念,可克服對幸福的幻想,譬如以不樂為樂。為了打破這種妄想,我們必須理解苦諦。一方面,由明顯的痛,更清楚的認識苦。對初學而言,痛雖是苦受,它經常是最清楚的心理現象。它提供禪修者有趣的現象,得以正念觀照。危險的是心起躁動、抗拒,對痛起瞋心,那就不再有正念了。若瞋心生起,應該觀到它消失,再繼續觀痛。這樣做是要讓心觀照時,儘可能放鬆、安穩。如果能這樣做,你會看到痛有不同的形式的顯現—拉痛、遽痛、痛得發熱、疼痛…等。如果禪修者沒有正念,是沒辦法面對它。專注只是使痛的強度更加明顯。以瞋心來忍受痛並不恰當,這樣甚至會導致歇斯底里。如果你不能觀痛,那就不要理它。如果不能不管,那就帶著正念來換姿勢,或是站起來走禪,這些對增加正念也有幫忙。

如果我們能夠觀痛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形式,那我們對無常變化的洞察力,會變得更敏銳。痛也變得可以忍受。有個好用的忠告:觀痛不是要讓它消失,而是要培養正念,見真實法。這樣我們就可以捨離對色身以及對覺受的執著。

有些人放棄了,因為他們怕會麻痺、損及健康。但是,有許多禪修者已經坐了好幾個小時,也沒有哪一個真的跛了腳或癱瘓。這樣的恐懼感,實在是沒有根據的。

觀照樂受時,我們也是在觀它的真實本質,這個被教導成「苦」、或是不滿意。當痛消失,或是遇到一個可意的目標,通常樂受就生起。我們必須對樂受的生起有正念,否則我們會喜愛它,從而執著於樂受。與苦受的目標俱來的是瞋心,喜樂的目標,其內在的本質就是執著。

有些人害怕喜樂的生起,因為他們恐怕自己會執著它。覺得愉悅本身是無害的。只要我們依法起觀照,是不會起染著,它是無害的。如果我們有正念,定力會提升。必須護衛的現象是自滿,它會引導入邪定,或者較輕的挫折是會導致睡著。

樂受的改變不是很容易發現的。如果我們能夠觀到,它們通常會轉變為較沒那麼愉悅的,或許成為捨受(不苦不樂受)。喜樂也是會消失的,因此它是苦。捨受通常只有較有程度的行者才看的到。根據有位禪師說,要到第五觀智—壞滅智,才觀的到捨受。在這個觀智,我們開始放棄概念法,苦諦它自己會開展。佛教有個名相叫「行苦」,指對剎那變異生滅起苦惱。行苦的性質是語言文字無法道斷的,言語畢竟只是概念。行苦的性質必須每個人躬身體驗,才能理解。當我們真的經驗到變遷的苦迫,我們必須理解,並感恩苦的止息所帶來的平靜。

■ 心念處 (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

如同其他念處,心念處從粗到細,有許許多多目標。我們培育心正念,會從較粗的目標著手。(通常在進行心念前,我們也觀身念處的目標)。

在培育心正念,首先我們必須熟悉的目標是「念頭」。它本身有許多形式,譬如計劃、想像、憶念…等。當我們觀「念頭」,我們只是觀那裡有念頭在;並不加入思考的內容,那只會使念頭加遽。念頭經常會連接前程往事等概念。我們只有觀照計劃、想像、憶念…等,不呆滯於概念或過往、未來。如果念頭持久不移的話,那就是正念不夠。如果我們非常有正念,專心觀照,那當我們起觀照時,念頭就消失。修毗婆舍那,我們時時刻刻在觀照變易,現象法是地如何生滅?一般人通常會起執著,甚至攀緣於禪修目標。有時,他們會喜歡修定,止禪型禪觀,將注意力凝聚在特定目標上。那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先學寂止禪。但是如果我們要開啟智慧,必須回到觀現象變易的毗婆舍那禪法,培養正念。修毗婆舍那禪法,剎那定 (momentary centration) 就夠了。剎那定並不是專注在特定一個目標上,而是要移轉目標。但它綿綿密密,不間斷,那就是為什麼它可以開展智慧。(目標是剎那變易。綿密不斷的觀照,心跟緊目標的變化,剎那相續,累積定力。)

當我們觀念頭,就如同我們觀痛一樣,必須平靜地觀。我們觀它的真實性,不要讓它給離開了。如果我們持續這樣子的態度,妄念自然會停止。但是,如果我們偏執,一直想要它消失,念頭很可能會停留更久。如果我們一心一意的觀,不執著,我們將會更能覺知三共相,就是無常、苦、無我。儘管如此,倘若念頭持續太久,就不要理它,轉觀到另一個禪修目標(根據Mahasi某長老,同一目標不可以觀照超過五分鐘)。

根據某位禪師,觀心念的竅門,就是要很積極地、持續不斷地觀照。心的速度很快,我們也要移轉那麼快,以趕上它。當下的煩惱頑強,我們的正念必須更加有力,才能對治它。妄想、躁動等通常是依我們的煩惱貪、瞋、痴而生起。有時念頭看似沒有了,煩惱還是在。必須要有正念,觀煩惱心如貪心之類(想吃東西),直到它們消失。當我們真的對煩惱起正念,我們不只知道它們的存在,我們也理解它們的真實性為無常、苦、無我。

因此,要很有正念的話,就應知道,比如,我們是否帶了點昏沈?或是一點也不睏。除非煩惱心全部消失,我們如何能觀到心念是沒有貪、瞋、癡?

「心是很難察覺,非常微妙,它想攀緣就到處飛來飛去。讓有智慧的人來守護它,護衛的心可導向幸福快樂」。

心是很難觀。人們想對治它,通常會以空洞的呆滯,或無意義的散亂收場。愈猛烈地嘗試去觀心,結果就變得更糟,直到眼冒金星為止。讓心變空洞更慘。這裡的做法只是要有正念。若你有正念,你可以覺知有正念的心的狀態。如果你不能夠,那就對其他事物起正念,觀某些或許較清楚,撞擊你心門,需要你留意的現象。在這種狀況下,如果你還能對禪修目標起正念,還算在正確路線上、沒偏離。

當我們觀心,我們要經常運用正念。否則正念不知不覺就消失了。有進步時,可以正念於我們的好心、覺知心的變動,進入甚至更微妙的狀態。以筏來做譬喻,我們被教導甚至好心都要捨,何況壞的?真的,心識是很微妙、充滿禪悅,有人還可以看到無意識狀態。有些人誤認為,這就是開悟或是苦的止息。許多微妙的狀態,只發生在意識是好的時候。它們可能是因為喜悅、寂靜、專注或平等捨而生起。所以《念處經》說:「當正念於心,它是寂靜、自由的,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

■ 法念處 (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

這個正念處稱為法念處。念處禪涵蓋有很寬領域裡的禪修目標。「法」自身就被翻譯成心靈目標,實際上它包括所有現象法,包括涅槃。在其他念處的正念目標,也歸於法念處,這樣的估計判斷,它們是歸類為心所 (cetasik, mental factors )。正念觀照,它讓我們見因緣法,怎麼生起又消失,有助於去除對我見的妄想。

正念觀照可分五大類: 五蓋、六入處、五蘊、七覺支、四諦。

五蓋

這五種障礙是欲欲(對欲樂的欲求)、瞋恨、昏沉與睡眠、掉舉(散亂)與惡作(追悔)、疑。欲欲指的是心識對某種特別的感官目標起染著、起貪愛心。瞋恨指的是相關目標,呈現忿怒、兇暴、粗魯無理的狀態。昏沉與睡眠指心的懶散、呆滯,從目標畏縮、退回。掉舉與惡作,指心躁動和慌張。疑指對四聖諦及三寶產生懷疑、困惑。

這部份的禪修,行者觀照並了知,它們不僅是不善心法的生起滅去,也要觀引導它們生起及消失的因緣法。這是我們所討論的,什麼時候我們對目標的注意力是沒有智慧的?什麼時候要如何運用智慧的覺知?法念處比其他念處,一般較困難,較微妙。譬如,感受到感官欲望,和感官欲望本身都是不容易分開的。初學通常並不從這個念處入手,或者要專修長時觀照它。只有精通其他三個念處,才能觀到那些較微細的心理目標、意識狀況。根據論書,這種觀照適於那些根性高、智慧型的禪修者。

六入處

禪修者觀照六入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以及它們的目標(色、聲、香、味、觸、法);它們如何生起及滅去?以及,引導它們生滅的因緣條件。當我們觀「看見、看見」,我們只是以文字「看見」當做標號,幫我們去觀照那個過程。以眼根的目標而言,我們真正看到的是顏色。伴隨而來的形狀、形式及其他想法,這些實在是概念,由心所造作出來的。以單純的觀「看見、看見」,跟目標聯結的形狀及想法會模糊掉,因此我們觀照的,只有(相互作用的)顏色和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覺知觀照的心識;也就是說,只有意識,是它在看顏色,沒有個存在體、或者有個「我」在看。

同樣的說法可以用在聽到聲音,聞到味道,嚐到食物,觸及有形物質,知道目標。

那為什麼我們通常觀「聽到、聽到」,而不觀「聲音、聲音」呢?因為聲音通常斷斷續續,而且會分散,較難跟。嘗試去跟聲音只會導致散亂,如果要開發深定的話,效益不大。以著觀照「聽到、聽到」,只是在覺知耳內聽到,而不是外面的聲音:心要往內看,有助於使心更安定。不過在某些狀況下,我們真的可以觀「聲音、聲音」。這是當聲音吵雜、持續又無法避免。 這種情況下,我們有些許選擇彈性;但是,這是在觀聲音的持續,觀它如何變化。

在觀六入處及它們的目標,我們要運用單純的覺知,並防護概念的生起。在佛陀給巴希雅 (Bahiya)的勸告中,很明確的強調:「因此,巴希雅,你該訓練自己—看到什麼,就只是看到;聽到什麼,就只是聽到;感受(聞、嚼或觸)到什麼,就只是感受;想到什麼,就只是想。」

正念於內、外六入處,撕毀「我見」。我們見到的,並沒一個人「我」、「自我」,或有個什麼人在裡面,只是過程罷了。這個特殊的觀照,特別與在日常生活修習「無我」有關係。

通常煩惱、束縛來自於六根門頭。煩惱出現在當我們不正念觀照「聽到」、「看到」…等,日常生活通常是這樣。因此,我們必須觀照六入處生起的煩惱。

五蘊

蘊,共有五群:

1 色蘊—這裡指的是,緣非意識現象,如物質的堅硬、黏結、熱、移動。它們構成了物理或物質的器世間,包括人類。
2 識蘊—譬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感官覺受。它們構成了情感。
3 想蘊—構成認知及記錄感官刺激物。包括記憶。
4 行蘊—包括不同心理狀態及思考。
5 識蘊—認知或意識。

五蘊組成了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優、劣、近、遠。觀五蘊時,當見到「人」或「我」,而被理解為存在體,這只是世俗的看法、觀念。當放棄對我見的幻想,諸煩惱連同諸苦,都被去除。

七覺支

共有七種要素(支):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三、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捨覺支—這些是良善的心理狀態,引導學人至涅槃。這些只有在第四觀智時,才會清楚地出現,它們不是剛入門的人的禪觀目標。當這些要素剛被開發時,禪修者會起執著,因為它們的安詳、激勵人心的效果。對它們起正念,能夠護衛我們出離執著,(執著不只會阻擾進步而且會毀了修行)。譬如喜、輕安、定、捨會讓我們自滿,忽略繼續修習念處禪;不正念的生起,會使我們驕傲自滿。此外,穩固我們的修學,對七支要素起正念,可以幫助我們平衡五根,特別是精進與定。經書中告訴我們,當昏沉瞌睡時,就該培育精進覺支、喜覺支、擇法覺支。當散亂時,應該培育輕安、定覺支、捨覺支。正念則是多多益善,永不嫌多。對覺支的生滅起正念,也是培育內觀智慧的修行。持續不斷的修練,七覺支可以釀熟圓滿,並使我們證內觀智慧。

諦實 (sacca)


這裡指的是四聖諦的苦諦;它的因,它的止息,以及導向止息的路徑。我們應知苦(關於它的性質);它的因(貪愛)是應遠離,以及開展聖道,以證達苦的止息。

「苦」是由巴利「dukkha」的翻譯。有些人喜歡把它譯成不滿意或不圓滿。根據《無常相經》 (Anatta -lakkhana Sutta ),無常是苦,也是無我。因此,對無常起正念,也是對苦起正念。那什麼是無常?除了涅槃之外,心跟物,包括所有物質及心理現象,所有有為法都是無常。我們應該觀照身心現象過程的生滅。貪愛或煩惱是苦因的生起,我們要正念觀照。這麼做的話,將會見到它們的滅去。如果我們見到無常、苦、無我三共相,我們也開展了八正道,直到我們躬身體驗到苦的止息。聖八支為:

1 正見:在禪修者觀照的過程,理解現象法的緣起及滅去。
2 正思惟:對毗婆舍那的目標用心觀照。
3 正語:禪修期間,禁止不正當的言語。
4 正業:禪修期間,禁止不正當的行為。
5 正命:禪修期間,禁止不正當的謀生方式。
6 正精進:觀照時發揮精進力。
7 正念:觀照時要有正念。
8 正定:觀照時定力要持續。

 

書名自訂標籤:
Google 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