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婆舍那禪》03.第三章 修習念處禪的七種利益

資料出處: 
毗婆舍那禪

第三章 修習念處禪的七種利益

根據佛陀所說的《大念處經》,修習四念處有七種利益。在我說明這七種利益前,我想要簡短的說明佛教的四個層面,這四個層面是︰

1.    佛教的信仰
2.    佛教的倫理
3.    佛教的道德
4.    佛教的修行(包括體驗方面)

佛教的信仰層面

佛教的信仰層面指的是「儀式和典禮」;指誦經和護咒(parittās),供養花、香、食物和袈裟。當我們做這些善行時,是出自我們的信仰(saddhā)。Saddhā 這個字要譯成英語是很難的,巴利文 saddhā 沒有對等的英文字;如果我們把 saddhā 譯為 faith(信仰)並沒有函蓋真正的意義,如果我們把它譯為 confidence(信心)也沒有表達saddhā真正的意義。在英文裡我們找不到一個單字可以完整表達 saddhā 的意思。對我而言,saddhā 的意思是透過正確的了解「法」所生起的信仰。

當我們主持宗教典禮時,我們以對三寶的信仰來做;我們相信佛、法、僧伽(Sangha,佛教的僧團)。我們知道:佛陀已經證得無上的覺悟,已經根除所有的煩惱,因此他值得尊敬。

佛陀是一位覺者,因為他是自己證悟,而不是從別的老師學習「法」(Dhamma),我們以這種方式來相信佛陀。佛陀教我們快樂平靜的過生活,他教我們止息各種痛苦的方法。我們相信:如果我們遵循他的教導或他的方法,我們一定可以快樂平靜的過生活,並去除痛苦煩惱;因此,我們相信「法」。同樣的,我們相信「僧」,當我們說「僧伽」時,主要是指已經獲得四種道(magga)中任何一種的聖僧(Ariya-sangha);而在一般意義上,也指凡夫僧(Sammuti-sangha,仍然努力根除煩惱的僧伽);因此我們禮敬佛、法、僧三寶。

我們也相信:透過誦經--佛陀所教導的經文,以及做有功德的行為有助於止息痛苦。做這些有功德的行為形成佛教的信仰層面。然而,如果我們喜歡佛教的教義和想要解脫各種痛苦,我們就不應該滿足於信仰層面,因此,我們必須追求更高的層面。

佛教的倫理層面

佛教的第二個層面是倫理道德。有關我們的言行舉止和心的清淨,我們必須遵守佛陀的教導。佛教有許多教義是有關倫理方面,透過遵守這些教理,我們可以在今生和來世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然而我們無法完全去除痛苦。佛教的倫理觀是︰

1.    諸惡莫作
2.    眾善奉行
3.    自淨其意(使心清淨,沒有煩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佛陀教導我們的,也是諸佛的教誡。如果我們遵守這些教導,我們可以過著快樂平靜的生活,因為佛教是立基於因果律。如果我們「諸惡莫作」,我們就不會受任何惡果。

至於「自淨其意,沒有煩惱」,我們必須修習止禪和觀禪。修習止禪可以淨化我們的心,當沒有禪修時,煩惱會再度生起。如果我們透過「如實的了知身心生滅的過程」來淨化我們的心,煩惱就不會生起。了解身心生滅現象的智慧稱為觀智(Vipassanā- ñāṇa),觀智能克服某些煩惱或減少某些煩惱(例如貪、嗔癡等)。

觀智(insight knowledge)所降伏的一些煩惱不會再生起;換句話說,當我們已經獲得(體驗)觀智時,這種體驗不會消失或離開我們。當我們仔細思考我們在禪修時所獲得的觀智時,觀智會再度生起;由於有了觀智,一些被觀智所降伏的煩惱不會再生起。以這種方式淨化我們的心,讓心沒有煩惱、雜染。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信心」,我們會在修行過程中更努力,並獲得四果阿羅漢;那麼我們就可以根除一切煩惱。當煩惱全部被摧毀、心已完全清淨時,就不會再生起任何的痛苦煩惱,痛苦止息了。沒有煩惱雜染的「心清淨」與佛教的修行有關;而前面所提到的兩點是有關佛教的倫理層面。

另外有《曼伽拉經》(Mangala Sutta,經集258~269偈)有三十八種吉祥。在這部經裡,有許多要遵守的倫理學,這些倫理學能使我們快樂平靜的過生活,例如:

「住在合適的地方,前世積有功德,正確了解自己,此事最吉祥。」~260偈
「侍奉父母,愛護妻兒,做事有條不紊,此事最吉祥。」~262偈
「我們的思想不因接觸世事而動搖,去除憂愁,不染塵垢,安穩寧靜,此事最吉祥。」~268偈

這表示我們應該使我們的行為、言語和念頭沒有煩惱。以這種方式,我們有許多戒律需要遵守,以便可以快樂平靜的過生活。

我想提醒你《中部經典》第 61 經(Majjhima-nikāya Sutta No.61):《教誡羅睺羅菴婆羅林經》(Ambalatthika Rāhulovādasutta),這部經或許你很熟悉。在這部經裡,佛陀教他七歲的兒子沙彌羅睺羅要正確、快樂平靜的過生活。佛陀教羅睺羅:每當他想做某些事時,先停下來想一想(三思而後行)。

「羅睺羅,當你要做某些事時,你一定要有正念,並且要考慮到這種行為是否對自己或對別人有害。如此思考後,你發現這種行為對自己或別人有害,你就不可以做。如果這種行為對自己或別人沒有害處,你就可以做。」

以這種方式,佛陀教導羅睺羅去思考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去覺知(aware)正在做的事,和去反省已經做的事。在許多方面,道德行為有助於快樂平靜的過生活。如果我們了解這些倫理學並遵守這些道德行為,雖然我們無法去除所有的痛苦,但是我們一定可以快樂平靜的過生活。

道德(戒律)方面

雖然這些倫理學對快樂、平靜的過生活大有幫助,然而我們不應該只滿足於佛教的第二個層次。我們應該繼續追求佛教的更高層次,第三個層次:道德方面。在道德方面,你必須遵守五戒、八戒或十戒。十戒是給初學的沙彌(sāmaneras)受持的;而兩百二十七條的戒是給比丘(bhikkhus)受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至少必須遵守五戒;當我們能完全遵守五戒時,我們的品行是清淨的;當道德行為被淨化時,禪修者也比較容易禪修。

無論修習止禪或觀禪都必須持戒清淨;一旦持戒清淨,禪修者較容易專注於禪修的目標,因而獲得深定,因為此時的心是清淨、平靜和快樂的。

修行層面

接著,我們進入佛教的第四個層面,也就是修行實踐。我們必須禪修,以便能從煩惱中解脫,以及讓各種痛苦止息。我們有兩種禪修法,這兩種禪法是佛教的修行層面:一種是止禪,可以使我們獲得深定;另一種是觀禪,透過如實了解身心生滅現象的本質,可以讓痛苦止息。

佛陀強調第二種禪法:毗婆舍那禪(觀禪)。當我們修習毗婆舍那禪時,我們必須遵循《大念處經》中,有關四念處禪修法的開示。如果我們以正念觀察所有身心生滅的過程,我們一定可以讓痛苦止息。

佛陀在窟魯省(Kuru)宣說《大念處經》(Mahā Satipaṭṭhāna Sutta),他在經中解說四念處禪修法。

禪修的七種利益

在《大念處經》的序言中,佛陀說:禪修者透過他對「法」的體驗,可以獲得七種利益。

第一種利益是清淨。當禪修者修習正念時,他可以淨化所有的雜染、煩惱。巴利文「kilesa」你可能很熟悉;佛教學者將 kilesa 譯為煩惱。有十種主要的煩惱︰

1.Lobha:貪
2.Dosa:嗔
3.Moha:癡
4.Māna:慢
5.Diṭṭhi:邪見
6.Vicikicchā:疑
7.Thīna-middha:昏沉睡
8.Uddhacca-kukkucca:掉悔
9.Ahirika:無慚
10.Anottappa:無愧

1.Lobha:不僅指貪婪,也指慾望、貪慾、渴望、執著和愛;當這些心態中的其中一種生起時,我們的心會被染污,煩惱會生起,因此稱這些心理狀態為煩惱(defilements)。
2.Dosa:指嗔恨、憤怒、惡意或厭惡。  
3.Moha:指愚痴或無知。  
4.Diṭṭhi:是錯誤的觀念或見解。  
5.Māna:是傲慢、自大。
6.Vicikicchā:是懷疑的疑。  
7.Thīna-middha:是昏沉和睡眠。瞌睡也算是昏沉、懈怠。昏沉和懈怠是禪修者以及聽「法」者的老朋友。

今天,在小參時,所有的禪修者報告時都說︰「我很疲倦,我昏昏欲睡。」在開始禪修時,我們必須奮鬥,因為我們還不習慣修習念處禪,這是禪修的關鍵階段,然而不會持續很久,可能持續兩三天,三天後,所有的禪修者都會漸入佳境;他們不會覺得要克服這些妨礙他們培養定力和觀智的「老朋友」(指昏沉)是很難的。

8.Uddhacca kukkucca:指掉舉(restlessness)和悔恨。
9.Ahirika:無慚。一個人對他身、口、意的惡行沒有羞恥之心。
10.Anottappa:無愧。指一個人在造作身、口、意的惡行時,心無畏懼。無愧也是煩惱之一。

這十種煩惱必須透過毗婆舍那禪,才能從我們的心中去除。佛陀說︰如果有人修習念處禪,他可以淨化(解脫)所有的雜染、煩惱。這表示:當他完全淨化所有的煩惱時,他已獲得阿羅漢的果位(究竟解脫)。這是修習念處禪的第一個好處。

修習念處禪的第二個利益是可以克服憂傷苦惱。你不會擔心失敗,或為親人的死亡感到難過,或者擔心你的事業的虧損;如果你修習念處禪,你什麼也不會擔心,雖然你沒有獲得道(magga)與果(phala)。你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克服憂傷苦惱,因為當憂傷苦惱生起時,你會如實的以正念觀察它;當正念變得強而有力時,苦惱或憂傷會消失。當你已經圓滿完成念處禪時,你必定獲得阿羅漢果位,而且永遠不會有苦惱和悲傷。以這種方式,可以藉著修習念處禪來克服憂傷、苦惱。

修習念處禪的第三個利益是可以克服悲慟。雖然你的父母、孩子或親人死了,你不會為他們慟哭,因為你已經完全了解到身心生滅的過程構成所謂的「父母、子女」;以這種方式,藉著修習念處禪可以克服悲慟。關於修習念處禪的第三種利益,《大念處經》(Mahā Satipaṭṭhāna Sutta)的注釋提到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做巴答珈(Patācārā)的婦人,她的丈夫、兩個兒子、父母親和兄弟,在一兩天內全部死了,她因為難過、苦惱和悲慟過度而瘋了,她被親人死亡的悲慟所淹沒。《大念處經》的注釋提到:這個故事可以作為證據,證明藉著修習念處禪可以克服悲傷、苦惱。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Sāvatthi)的衹陀林(Jetavana,衹園)對一位弟子說法,此時,這位發瘋的婦人到處亂跑,到了衹陀林,她看見有人在聽開示。她走向這位聽法者 -- 一位對貧苦者非常仁慈的長者,這位老人脫下他的上衣,丟給這位婦女,並對她說:「親愛的女兒,請用我的上衣遮住你的身體。」同時,佛陀對她說道:「親愛的姐妹,請保持正念。」由於佛陀安撫的語調和威德,發瘋的婦人清醒了。然後,她坐在長者的旁邊聆聽開示。佛陀知道她已經清醒,特別針對她開示;聽了佛陀的開示,這位婦人的心漸漸的全神貫注在佛陀所說的法上;當她的心已經準備好,想要了解「法」時,佛陀為她宣說四聖諦︰

1.    苦諦:痛苦的真相。
2.    集諦:痛苦的因。
3.    滅諦:痛苦的止息。
4.    道諦:使痛苦止息的方法(滅苦之道)。

這四聖諦包括如何如實的觀察所有身心生滅的現象。

巴答珈(Patācārā)清醒後,正確了解念處禪的方法,並用來觀察身心生滅的過程,以及她所聽到的所有音聲;當她的正念越來越強時,她的定力也越來越強;由於她的定力變深了,她觀察身心生滅現象的觀智也變得強而有力;她漸漸了解到身心生滅現象的特性。因此,當她聆聽佛陀的開示時,她一一體驗所有階段的觀智,並獲得須陀洹道(Sotāpatti-magga)。透過修習念處禪,她親自體驗到「法」,她所有的悲傷、苦惱、悲痛全部從她的心裡消失,她成為一位「新生的婦人」;因此,透過修習念處禪,她克服了她的苦惱、憂傷和悲慟。

《大念處經》的注釋提到︰不只是佛陀時代的人,現代人也可以透過修習念處禪,以獲得更高的觀智,來克服憂傷苦惱。當然,你也可以透過修習念處禪來克服憂傷、苦惱。

修習念處禪的第四個利益是身苦的止息;第五個利益是心苦的止息。在禪修營和在日常生活中,身體的痛苦,例如疼痛、僵硬、癢、麻木等,可以透過修習念處禪來對治。當你修習念處禪有一些經驗時,你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你身心的痛苦。

如果你投入足夠的時間和努力,當你獲得阿羅漢果位時,你的心的痛苦將永遠止息。在禪修期間,你可以透過非常專注的觀察疼痛、僵硬、麻、癢等,來克服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因此,你無須害怕疼痛、僵硬或麻,因為這是幫助你止息痛苦的「好朋友」。如果你確實、仔細的觀察疼痛,疼痛似乎更劇烈,因為你越來越清楚的知道它;當你了解這疼痛的感覺很不舒服時,你不會認同它和你是一體的,因為「感受」只是心理的自然過程。你不會執著這種疼痛的感覺為「我」、「我的」或「人」,以這種方式,你可以根除有「自我、人、或你、我」等錯誤的觀念。

當所有煩惱的根,也就是身見(sakkāya-diṭṭhi)或我見(atta-diṭṭhi)被摧毀時,你必定已獲得須陀洹道(Sotāpatti-magga);然後你可以繼續修習,以獲得更高的三個「道」和「果」。這是為什麼我說:像疼痛、僵硬、麻等不舒服的感覺是你的「好朋友」,能幫你止息痛苦;換句話說,這種麻或疼痛的感覺是進入涅槃(nibbāna)門的鑰匙。

當你感到疼痛時,你是幸運的,因為疼痛是禪修最好的目標,疼痛引領「觀察的心」長時間去觀察它。「觀察的心」非常專注於所緣境;當心全神貫注在疼痛的感覺時,你不再覺知你的形體或你自己,這表示你了解疼痛的實相(sahhāva-lakkhaṇa)或苦受(dukkha- vedanā)的特性。繼續修習,你會了解身心生滅現象的本質:無常、苦和無我(沒有永恆不變的我),這會導致所有煩惱的止息,因此,如果你感到疼痛,你真的很幸運。

在緬甸,有些禪修者通過第三觀智「審查遍知智」(sammasana- ñāṇa,或譯為三法印智)時,幾乎完全克服所有的苦受。然而他們對修行不滿意,因為他們沒有疼痛可以觀察。因此他們便跪坐在自己的腿上,壓迫他們,使他們疼痛;他們在尋找能使痛苦止息的「好朋友」。當你感到不快樂時,請堅持非常專注的觀察這「不快樂」;如果你感到沮喪,你必須聚精會神的觀察這沮喪。當你的正念變得強而有力時,不快樂和沮喪會消失;因此克服「心苦」是修習念處禪的第五個好處。

第六個好處是開悟,證得「道」和「果」。當你付出許多時間和努力去修習念處禪時,你至少會獲得須陀洹道,這是修習念處禪的第六個好處。修習念處禪的第七個利益是你必定獲得涅槃、解脫。

總之,修習毗婆舍那禪的禪修者透過自己對「法」的體驗,能獲得以下七種利益︰

1.淨化各種雜染、煩惱。
2.克服悲傷和苦惱。
3.克服悲慟。
4.各種身苦的止息。
5.各種心苦的止息。
6.能夠開悟。
7.能夠獲得涅槃(指痛苦的止息)。

佛陀在《大念處經》宣說修習念處禪的七種利益。因此如果你勇猛精進的修習念處禪,你一定可以獲得這七種利益。

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相信佛陀以正確的滅苦之道教導我們,然而我們不應該滿足。在巴利經典裡有個譬喻︰「有個充滿淨水的大池塘,池塘裡長了許多蓮花;有一位旅客的手是髒的,他知道如果他在這個池塘裡洗手,他的手會乾淨;雖然他知道,但是他不去池塘洗手,他的手仍然是髒的,他經過這池塘並繼續他的旅行。」

經中提出一個問題︰「那個人的手依然是髒的,應該責備誰呢?責備池塘還是旅客?」很明顯的,是旅客。雖然他知道他可以在這個池塘裡把髒手洗乾淨,但是他沒有去洗手,因此,旅客應該被責備。

佛陀教導我們修習念處禪的方法,如果我們知道方法,卻不去修習念處禪,我們將無法去除痛苦;如果我們沒有去除痛苦應該責備誰?佛陀、念處禪還是我們?是的,我們應該責備自己。如果你勇猛精進的修習念處禪,你會從所有的煩惱中淨化自己,以及從修習念處禪所獲得的七種利益來去除痛苦。

書名自訂標籤:
Google 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