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這裡必定要提出一個問題:
「涅槃是在死後才能證得,或在今生此地就能證得?」寺院講堂的教師或講者只談到死後才得涅槃,然而在三藏教典裡,我們並沒有發現這種說法。涅槃另外有如下的說法:一是「現證涅槃」(行者親自體證的涅槃 sandiṭṭhika-nibbāna),一是「現法涅槃」(此時此地的涅槃 diṭṭhadhamma-nibbāna)。在四色界定(rūpa-jhāna)和四無色界定(arūpa-jhāna)中,所經驗到充滿喜悅的意識狀態,就是「現證涅槃」或「現法涅槃」。但現在我們必須瞭解,這些情況是獲得涅槃前的體驗,它們擁有涅槃的滋味,但是仍不同於真正的涅槃。因為那種狀況是不圓滿、不究竟的,它們被稱為「現證涅槃」和「現法涅槃」(泰本巴利藏第 23 冊,475 頁)。
還有比這些更好的說法,在一次場合裡,佛陀描述了貪、瞋、癡的止息,那就是「直接體證(sandiṭṭhikaṁ),當下可以得到成果(akālikaṁ),請大家一起來看(ehipassikaṁ),向內觀照(opanayikaṁ),智者親自體證(paccattaṁ veditabbaṁ viññūhi)」,這些措辭意味著一個活生生的人,他能明瞭、感覺、體味到涅槃,而且可以呼朋喚友同來欣賞。如此清楚地顯示他還沒有死,而他的內心卻已知道涅槃的滋味。這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無取著般涅槃」(anupādā-parinibbāna),它是現生自證的,「般涅槃」是根除痛苦和煩惱(泰本巴利藏第 32 冊,75 頁),而五蘊不會消失或崩散,也就是說,肉體不需要死亡。現在把「涅槃」定義成「清涼」,也就是沒有熱惱、痛苦。因此我想請各位思惟我們泰國祖先的智慧,他們說:「涅槃是死亡前的死亡(Nibbāna is dying before death)」,你可能從來沒有聽過這句格言,但它是鄉下農民常說的一句話,他們說:死屍中見美色
施捨中見善行
真誠中見天神
死亡前的死亡見涅槃身為子孫的我們,比祖先更聰明或更愚笨呢?請慎重思惟這句格言:「涅槃是(肉體)死亡前的(我執)死亡」,肉體不必死,但是我執必定要消除,這稱為「涅槃」。能瞭解它的人,就能得到無上及不可言喻的悅樂,這是另一種樂,而他依然繼續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