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一智慧》30.現在世間是否有阿羅漢?

資料出處: 
佛教經典系列,一問一智慧

(30)下一個問題是:
「現在世間是否有阿羅漢?」這點可以引用佛陀的話回答,佛陀在入滅當天說道:「如果所有比丘過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會缺少阿羅漢。」(泰本巴利藏第 10 冊,167 頁)。若有人對現今是否有阿羅漢起疑或興問,不要只回答「有」或「沒有」,這是嚴重的錯誤。你必須引佛陀的話回答:「如果比丘過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會缺少阿羅漢。」

這裡留下一個問題:「什麼是過正道的生活?」正道的生活聽起來似乎非常容易,其實它有獨特的含義,正道的生活方式是不讓煩惱得到滋養,或不因造作而起煩惱。因此,除了始終以「空心」生活之外,就沒有其他的了,即是以「空心」看整個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為「我」或「我所有」。因此,雖然繼續要說,要想,要做,要尋找、使用、消耗物品,卻不執取其中任何一事一物為「我」或「我所有」,只是持續醒覺地、智慧地去做,亦即時時起觀照而行──這就是所謂「過正道的生活」。換句話說,過正道的生活是以一種使煩惱無法生起、無法滋長的方式生活。過正道的生活就是遵循八正道的生活,因為八正道之首的「正見」,即是如實地認知、知見、洞察沒有什麼好執著的,不論是賣力工作、言談或行動,就這樣單單純純、無執無著,所以是正道的生活。如此過正道的生活,煩惱就會營養不良、消瘦憔悴,自動消失直到滅盡,這時煩惱再也無法生起,因為讓它生起的習氣已經沒有了。這點非常重要,我們天性中的這個習氣叫「隨眠」(anusaya),它只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但人往往無知地視煩惱為永恆的實體或「自我」,認為煩惱有個實體酣睡在天性中,因而陷入錯謬的常見(sassata-diṭṭhi)。那些以法義原則為基礎,開發出智慧及正見的人,則不會把煩惱當成恆常的實體或「自我」。它們(煩惱)是依緣起法而生,只因生起得太頻繁,人就習以為常,認為它們永恆地酣睡在天性中,隨時待命。請務必瞭解:「隨眠」只是習氣,我們早已習慣成自然,這就是為什麼用「隨眠」這個詞來表示的原因。

書名自訂標籤:
Google 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