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一智慧》45.佛陀的遺教是什麼?

資料出處: 
佛教經典系列,一問一智慧

(45)在所剩的短短時間裡,我要提出最後一個問題:
「佛陀的遺教是什麼?」眾所皆知,遺言就是一個人臨終前所交待的話。佛陀臨入滅時,說出最後遺言:「一切因緣和合法,必定敗壞,大家應自精勤,不要放逸!」所有事物只是不斷地遷流,一切皆空。所有事物無常(anicca),不停地變化,無止境地遷流,這樣不斷的遷流,完全無「我」、非「我所有」,大家應自精勤,不要放逸。換句話說,佛陀叮囑我們:別傻!別對事物入迷!別認為有什麼可執著!別輕率地執著任何事物,這是佛陀所說「不要放逸」的意思。我們應該要時常具足精勤!

且看現代年輕人的問題,他們是多麼地輕率啊!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可愛、可取,執著於愛、執著於恨,到頭來,只有使自己和他人苦惱罷了!這種人沒有遵行佛陀遺言中的教導,辜負生為人身、長於佛教家庭,辜負自己是佛教徒,他們沒有實踐佛陀最後的期許!我們所有的人,不論老少,正面臨實踐佛陀遺教的處境,不要放逸、不要失念!別糊里糊塗以為事物可執、可取,要常觀世間「我空」、「我所有空」。若我們的心空掉執著,貪、瞋、癡就不會生起,那麼,不論做什麼,都將是人類所能達到最真、最善、最美的,也就是說,所有的問題都消失、結束了,所作皆辦了。佛陀還給我們另一個最後的指示:「去!到處去!去宣揚妙法,初、中、後時法味一如。」這是叮囑我們要去作利他的事。我喜歡把這教導詮釋成佛陀囑咐我們都去教導「無執無著」──初級的對孩童說,中級的對成年人說,高級的對即將了悟無上法的人說,此外別無可說了。佛陀只教導「無執無著」,它可以不同的層次教導小孩、中年人和老人。或者也可用另一種方式來瞭解:為得現世人間的利益而說法是低層次的;為得他方世界的利益而說法是中級的;最終極的是為得超越世間的無上利益而說法。全部的教義精華可被歸納成:由於無執無著而不苦。因此空掉「我」、「我所有」而無執無著,是最重要的教誨。請各位好好記住一個宣說全部「法」的字──「空」(suññatā),它是佛教的核心與精髓。人因心不「空」而破戒;因心不「空」而沒有禪定;因心不「空」而沒有智慧。佛陀有「空心」,「空心」正是佛陀的特性;「法」也是「空」──解「空」、行「空」、證「空」,「究竟空」即涅槃;僧伽是隨佛修行以到達「空心」的一群人,佛、法、僧歸納起來就是個「空」字。持戒是因空掉煩惱、執著,而能無執無著;當到達「空心」,沒有煩惱時,就能到達圓滿的定;當了悟世間一切皆空,不再有任何執著,就有了究竟的智慧。道、果、涅槃是有次第地了悟「空」直到「究竟空」;施、戒、皈依、定、慧、道、果與涅槃──全部都可歸結為「空」。這說明佛陀為何這麼說:「『空』是我所教,沒有談及『空』是他人的教導,是後期弟子為音韻和諧所湊成的非正軌教導。任何的素呾答(suttanta)是如來所說,與『空』相應,義理奧妙深遠,超越世間。」這是如來所說的法。相反地,「任何(自稱的)素呾答(suttanta),縱使辭藻華麗、音韻和諧,若脫離『空』的軌道,就與『空』不相應,這是弟子的說法。」有這兩種素呾答(suttanta)的說法,與「空」相應的是如來的說法,與「空」不相應的是後期弟子的說法。佛陀認為「空」和「空相應法」為佛教真正的本質。因此他說:「當『空』的教義失落,人們不再關心『空』時,佛法的精髓就會消失。」(泰本巴利藏第 16 冊,311 頁)。這很像古代陀舍羅訶(Dasāraha)國王代代相傳的鼓,當它漸漸磨損、毀壞,長期一次次被補綴整修,直到最後全由新的材料組成,它真正的實質就消失殆盡了!當比丘不再重視那原是他們應該去解、去行的「空相應法」時,原始佛教的本質就可說已經完全消失,除了後代弟子所說新的內容,沒有留下什麼,那就像鼓的遭遇一樣。請去讀讀看!想一想!佛陀叮嚀我們要宣揚「無執無著」的微妙法,而且「初、中、後時,法味一如」。但,現在佛教所呈顯的是什麼風貌?它像原本的老鼓,或只是由新材料補綴而成的新鼓?我們只要觀察人是否關心「空」和修習「空」,自己就可找到答案了。這些是佛陀的遺教,精勤修行,宣揚這教法(空相應法),並藉著學習「空」,修復已毀壞的材料,讓它重現生機。大家一定要自己去挖掘,去研討,去學習,直到重新明白(空相應法),這才可以說已經恢復它的實質了。

書名自訂標籤:
Google 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