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目錄與前言

資料出處: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目次

呈獻…………………………………………………………011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法相……………………………………013
推薦序  楊郁文…………………………………………019
前言   傑克‧康菲爾德………………………………033
序一   創巴仁波切……………………………………035
序二   羅摩.達沙……………………………………037
編者說明……………………………………………………039
譯序   新雨編譯群……………………………………041
第一章 佛法精要…………………………………………043
第二章 緬甸、寮國、泰國的禪修概況…………………073
第三章 教法總說…………………………………………089
第四章 阿姜查……………………………………………093
    修行問答…………………………………………099
第五章 馬哈希西亞多……………………………………121
    內觀禪修:基本和進階練習……………………126
第六章 孫隆西亞多………………………………………167
    行者與內觀禪修…………………………………175
第七章 佛使比丘…………………………………………215
    自然內觀法………………………………………220
第八章 阿姜念……………………………………………235
    內觀的開發………………………………………240
第九章 阿姜摩訶布瓦……………………………………275
    以智慧開發三摩地………………………………280
第十章 唐卜陸西亞多……………………………………305
    正念於三十二種身體成分的禪法………………309
第十一章 莫寧西亞多……………………………………317
     內觀訓練………………………………………321
第十二章 莫哥西亞多……………………………………339
     觀心與觀受……………………………………343
第十三章 烏巴慶…………………………………………375
     佛法實踐精要…………………………………381
第十四章 阿姜達摩答羅…………………………………405
     內觀禪修本質問答……………………………409
第十五章 阿姜朱連………………………………………425
     採訪回憶錄……………………………………429
第十六章 更進一步的問答………………………………445
第十七章 其它現行上座部佛教的禪修法………………467
佛學常用術語………………………………………………485
作者簡介……………………………………………………489
附錄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的禪修道場……………………497


呈獻

這本書的出版我要呈獻給我的父親,從他那裡我學到道德的力量和向善。

還有,這本書若沒有以下的法友的慈悲和幫助法出版:Stephen Levine, Sumedho Bhikku, Achaan Chaa, Joseph Goldstein, Achaan Asabha, Dan Goleman, Jim Harris, Achaan Jummien, Eric, Sharon, Ram Dass, Dell, Seth, Chani, Achaan Tawee, Kenny, Kitti Subho, Irv, Tori, Molly, Trungpa Rinpoche, Joyce, Khun Prasom, U Thondera Sayadaw, Josie Stanton, Mahasi Sayadaw, Wicki, Larry and Dayle, Nyanasugato, Winston and Joslyn King, Kalu Rinpoche, Buzz and Janet, Mahaaraji, Vimalo Bhikku, Mimi, Susan, T.Lobsang Rampa, Soeng Sahn Roshi, Charlie, Rechard, Guru Michael, Robert, Jacquie, Achaan Dhammadaro, Dr.Palos, Abbbot Yen Boon, Achaan Buddhadasa, Chao Khun Raj, Lao Tzu, Professor Penner, Suzuki Roshi, Pannavado Bhikku, Achaan Maha Boowa, Krishna, David and Mary, Wing Tsit Chan, 還有其它法友。以及特別是喬答摩佛陀給予我們的慈悲。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推薦序

楊郁文

本書作者傑克‧康菲爾德先生是筆者最尊敬的「佛法教師」之一,譯者們都是筆者最為樂於親近的學佛團體──新雨──的核心份子;張慈田老師早在半年前囑咐為本書提供推薦文時,立即欣然同意。接到吳明興居士寄來校定稿,迫不及待地從作者前言、兩位大德序文、編者說明、譯者序文,然後,本文十七章順序仔細閱讀。事後發覺,根本毌需再為讀者推薦本書。何以故?僅依康菲爾德先生本人之前言,以及創巴仁波切與羅摩‧達沙先生的序文,讀者們會發覺到本書對「學佛」的重要性及「修行」的實用性,引生善法欲,探測全書究竟。倘若接觸到第一章〈佛法精要〉,可以發現作者以現代語言,敘述佛法的精華──戒、定、慧三無漏學,以及完成佛德的智慧和慈悲的道路。料想讀者們隨即如筆者一樣,第二章、第三章……乃至第十七章,猶如一氣呵成,排除雜事一路審諦閱讀,看完全書。

現在筆者可以改弦更張,以老馬識途前行「導讀」,藉以替代「推薦序」供獻讀者們,冀望張老師等翻譯本書諸大德合意!

十七章正文之初章〈佛法精要〉及第三章〈教法總說〉,是康菲爾德先生多年參學南傳佛教,出家親近多位大師經年奉事學習,或者求見某大師以問答請益,或是研讀某大師特殊名作等等所得精華,讀者們需要細心體會。不祇在閱讀第四章以後十二位南傳大師著作或問答錄之前,需要預先瞭解〈佛法精要〉及〈教法總說〉,此等十二章閱讀之後,尚須重閱本書的第一章及第三章;最後,閱讀殿後的第十六、十七兩章。

第二章〈緬甸、寮國、泰國的禪修概況〉,提供有心留學東南亞的學生們許多珍貴的資訊,於選擇學習禪修的地點、挑選適合教導的老師與法門,特別切合實用。

第四章〈阿姜查〉,查法師是接受本書作者出家成為比丘的親教師,影響作者最深的老師。查法師依南傳傳統注重「四念住法門」之修習,不強調任何的打坐方法,也不鼓勵人們參加快速成就內觀或者開悟的精進課程。在正式的坐禪裡,他教人先觀出入息以調心,等心安住了,繼續觀察身、心的變化。耐心修學、奉行戒律、生活簡樸、保持自然以及觀照內心,是他的修行要訣。

查法師教人︰「單純安住於當下,我們的心終會契入它原本的和諧狀態,這時,修行是自然湧現的。」他會引導學生繼續單純地觀照內心,甚至連深刻的內觀和開悟經驗都不可執著,祇是分分秒秒地持續這種不執著的觀點。如是禪風,與宋朝曹洞宗正覺禪師之「默照禪」幾分神似。

查法師開示︰「道場的日常作息,也是禪修的焦點,這幾乎跟正式的靜坐和經行沒什麼兩樣;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念念分明,這裡頭也是佛法。」筆者認為這與中國禪宗祖師主張︰「專精打禪七是修行,大眾普請出坡勞作也是修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五章〈馬哈希西亞多〉,馬哈希導師以密集內觀禪修,系統地教授四念住的修行方法。分為︰

一、修學前行──四種護念──念佛(十號功德)、慈念(一切有情)、念身(不淨)、死念(提起無常生滅及精進修道)。

二、基本練習(坐禪及行禪交替)──對四念處專注能力之開發──分為四階(練習一、二、三、四)。

三、進階練習──慧觀之開發──分為三階︰(1)辨明身心及其緣起,(2)體悟生滅隨觀智,(3)內觀深化,體驗涅槃。

馬哈希導師之禪風特點在於︰沒有一定的對象(止觀之業處)做為開發定力的前方便;一起步,即對剎那變化的身心現象覺照觀察,對每一身心生起的現象「命名稱念」。這種命名稱念的技巧(其他當代南傳大師有贊同者亦有反對者在),康菲爾德先生認為有助於把想蘊的內容,導向做為禪修的觀察的目標,它幫助瑜伽行者從「各種體驗內容認同或介入」跳離。筆者認為在業力弱、業障輕時,此一招式「命名稱念」有助於「隨緣消業」,而又能繼續止觀等持;在業力強、業障重時,此招是否管用,筆者尚待此後實習、驗證,而後肯定。

第六章〈孫倫西亞多〉,孫倫導師及其弟子們所傳受之禪風,有別於一般常態的安那般那念,其特點為︰很密集地集中精神做非自然的強烈呼吸(甚至鼻孔出聲),以警覺氣息接觸鼻端之觸覺。長時段的坐禪(兩三小時),盡最大的努力去克服苦受(皮癢、抽筋、骨肉酸痛)及散亂心;更進一步專注於苦受的改變,強化正念及觀察力,得以開發智慧及解脫煩惱。其弟子強調不要耽湎於修習進步所生輕安樂受及神變現象。

第七章〈佛使比丘〉,佛使法師弘揚「自然內觀法」──即於日常生活、一般工作當下訓練精神專注,通常已足夠用來內觀;與經由系統的訓練方式產生專注及內觀效果相當,而且應用於處理日常煩惱漏的有效性高,也可以避免修習禪定所生的(耽樂等)副作用。筆者認為「自然內觀法」其實是以「七覺支」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透視事物的真相,覺悟無常性、苦迫性及無我性,維持無我執、無我所取;甚至於日常生活當下體驗涅槃。

第八章〈阿姜念〉,念法師的教法非常簡要︰依「四念處」及「四聖諦」法門,觀照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苦受及其由來,清楚地覺知其中的過程,就是苦的止息與獲得覺悟之樂的直接門徑。她也重視經、論開發五種淨化,從「把握名色」乃至依「行捨智」,構成「慧體」的傳統方法(如《清淨道論》第十八乃至二十一品所述)。

第九章〈阿姜摩訶布瓦〉,大布瓦法師強調定、慧互動︰堅強而穩定的專注力是生起智慧的前兆;運用智慧透過對身與心的觀察與研究,來輔助培養專注力與寧靜,然後,以此專注力導引更深的智慧。然而對究竟解脫來說,但有定的經驗並沒有什麼價值,能導致解脫的智慧才是重要的。日常依戒(道德)生活,維持無悔、愉快、自在的心情,對世人是永遠都有必要的。最好是在惑(業、苦)出現時,立即以戒學、定學、慧學的方式去處理。

第十章〈唐卜陸西亞多〉,唐卜陸導師注重「正念」之功用,亦即依「四念處」的正念,專注於身、心的作業與受報,以及如實知身、心正確或錯誤的反應方式與結果,才能看到事情的真實面貌──「正見」。有正見才能開導一系列的「八支聖道」,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實現究竟涅槃。

修習「正念」,即以「身至念(誦念、觀想身體的三十二部分)」為主,善巧練習可以對治色貪欲,以及消滅我、我所見。

第十一章〈莫因西亞多〉,莫因導師強調禪修者應該在禪修前,先熟習阿毗曇的基本觀念──對心法及色法的特性有最細緻的研究──有助於以清楚精確的方式,直接注意日常生活乃至宗教修持的所有現象的真實面貌──無常性、苦性、無我性。如此,不再被自然現象所愚弄,不再執著,體驗了真正的解脫自在。

第十二章〈莫哥西亞多〉,莫哥導師指出「學習佛法的目的」是為了導向解脫、體驗涅槃。「佛法的教法」富有次第性──修習戒行(道德生活)是第一階段,修定(專注的念力)是第二階段,開發般若慧(如實觀)是第三階段。

莫哥導師有「系統及簡化練習法」︰

一、進入禪修之前,先善巧區分(1)世俗諦──所有概念、思想、構想及名相;(2)聖義諦──五蘊法、十二支法、四聖諦。

二、對心念(十三種︰(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貪識,(7)瞋識,(8)癡識,(9)非貪識,(10)非瞋識,(11)無癡之明識,(12)入息識,(13)出息識)以及感受的觀察。

三、內觀︰第一階段,以安那般那念,專注於正念的培養;第二階段,以如理作意身、受、心、法的生、滅,觀察五蘊的生、滅;第三階段,現觀無常、苦、無我,產生厭、離欲、滅盡惑業苦的行道智見,乃至逮得諸漏盡,作證消滅一切有漏的苦受。

第十三章〈烏巴慶〉,巴慶大德居士教授有很多種專注的禪修法,現在弟子們(當今印度葛印卡居士即是其嫡傳弟子)最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以「呼吸專注法(安那般那念)」經歷一段精神專注的練習。 二、有系統地將注意力移到身體上,感覺到肉體的種種感受。 三、隨即對身受提起無常的警覺,覺察諸受無常的實態。 四、具有察覺無常、苦、無我的意識時,會在心內培養所謂「涅槃元素」的光明火花;這種涅槃的元素會除去肉體及精神疾患的病原──邪見及雜念。

筆者認為「培養涅槃元素」,或者「活化(activate)無常、苦、無我」,其實就是於「常、樂、我」等任何邪見、偏執蠢動時,能立即提起現觀「無常、苦、無我」,一一對治它們;以平等慧如實知惑、業、苦,也能隨緣去惑、消業、除苦。

第十四章〈阿姜達摩答羅〉,達摩答羅法師的禪風,是依「四念處」修習「八支聖道」,現觀「四聖諦」為主,主要方法如是︰

一、無間斷的正念專注(屬修習八正道所生;有別於奢摩他開展的近分定及安止定的專注),從四念處的「於身觀身念住」開始,最好的下手處是︰觀照手心移動時及停止時的感覺生起和消失的微細變化;正念專注能力提升,將導致感覺在全身生起和消失時,也能注意「心基(hadaya-vatthu)」處相應的微妙感覺(如此心基的反應,以筆者所知,歷代及當代大德未曾提及)。

二、身根觸覺細膩的觀察,導引味覺、嗅覺、視覺乃至意識到心法生滅,在心基處有所感覺。

三、行者在所有(行、住、坐、臥)姿態中,保持感覺的持續觀照──四念住分明,會覺知五蘊剎那緣生、緣滅,現觀「三法印(諸行無常、苦、無我)」的真理實相。

四、最後,行者會體驗超越有漏生死的「涅槃寂靜」。

第十五章〈阿姜朱連〉,朱連法師主張禪修是一種生活方式,用於更進一步生活方式的技巧。所以每人要從好多禪修方法中選擇適合自己個性、品行的方法,然後,或單獨或群體禪修;或內觀或專注,最後,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回到內觀修習「放下」、「無所執著」時,智慧即隨緣活動著。

然而,朱連法師亦有特殊方法──「突破姿勢」──它僅用在嚴密的指導認真的學生︰

通常行者要坐或站在同一位置二十四小時,一停止移動,我們身體內的苦就顯現;有時四或五個小時、八小時或更久過後,行者才會突破對身體痛苦的黏著,心變得特別清晰、專注、調順。行者可以平靜清楚地觀察身體和心理的生滅現象;因為對身體的渴望已靜止,強固專注已開展,智慧隨即生起。

第十六章〈更進一步的問答〉,是本書編者向作者康菲爾德先生提出二十個問題,在於加強澄清、闡明前述十二位大師有關教與學的內容。這些問題及回答,是以西方人士的觀點為主,然而也適用於東西兩方的所有佛教徒(甚至適用於「非宗教徒」)。

第十七章〈其他現行上座部佛教的禪修法〉,作者簡略地檢視更多的當代上座部佛教所用的其他禪修系統和方法,或有與其他派別甚至外教的靈修方法結合的宗教行為,一共十二項目。

「回到智慧」可說是作者一生學習佛法最重要的心得,如下︰

當我們以七覺支(定、擇法、精進、喜、輕安、正念和捨〔筆者按,七覺支次第而起,其順序為︰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然後,能隨所欲覺支等至為善巧修習七覺支。作者沒有說明之所以調動次序者因何?甚為遺憾。〕)來思考所有不同的禪修法時,就變得很簡單,來看各個方法是如何有助於發展至少一些導致解脫的心靈特質。然而,必須注意,用某特種修習、方法、技巧方式的禪修,祇是個提供使用工具。當人已發展了產生智慧和解脫的禪修,最後,所有系統、技巧和修習方法都必須放下。那時,禪修不再是孤立的事情,而整合為生活的方式。生活本身成為禪修,單純、直接、無私、活在當下!

筆者更引用作者金言,與作者、編者、譯者一同發願,願讀者們︰

一、希望經由本書傳達的法,有益處、有功德,幫助眾生離苦! 二、願所有眾生快樂! 三、願所有眾生從迷惑中解放出來! 四、願所有眾生勤奮、努力於解救自己!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陀!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五日 菩薩戒優婆塞 楊郁文 謹識於阿含學園


附記︰

作者與譯者已有略註於文中,筆者另有資料提供有心查詢大師們曾經引用之經文,相當經之出處如下︰

  • 第一章頁050第三段︰《相應部S.56,31 Siṁsapā 經》;《雜阿含‧四○四經》
  • 第二章頁082第三段︰《相應部S.14,15 Kamma 經》;《雜阿含‧四四七經》
  • 第六章頁183第三段︰《雜阿含‧一七五經》
  • 第六章頁202第三段︰《相應部S.35,95 Saayha(2) 經》;《雜阿含‧三一二經》
  • 第七章頁221第二段︰《相應部S.22,59 Pañca 經》;《雜阿含‧三四經》
  • 第七章頁221第二段︰《相應部S.35,28 Āditta 經》;《雜阿含‧一九七經》
  • 第七章頁232第二段︰《中部M.24 Rathavina 經》;《中阿含‧七車經》
  • 第十章頁311第四段︰《相應部S.2,26 Rohita 經》;《雜阿含‧一三○七經》
  • 第十章頁312第三段︰《增支部A.1(21) Jhāna vagga 1~21 經》
  • 第十二章頁351第四段︰《相應部S.15,10 Puggala 經》;《雜阿含‧九四七經》
  • 第十二章頁356第四段︰《相應部S.1.6,7 Janaṁ 經》;《雜阿含‧一○一七經》
  • 第十三章頁391第三段︰《增支部A.1.5,9 Pabbassara upakkiliṭṭha 經》
  • 第十三章頁403第三段︰《增支部A.3,65 Kesaputthiyā 經》
  • 第十四章頁418第二段︰《相應部S.56,31 Siṁsapā 經》;《雜阿含‧四○四經》
  • 第十四章頁419第一段︰《相應部S.22,87 Vakkali 經》

前言

傑克‧康菲爾德

本書內容歷經多年的收集和翻譯,它代表一種口語佛法的原始記錄,也就是許多當代佛教大師們的教法,介紹他們是為了與所有從事開發佛陀慈悲和智慧的人們分享。

為了流通這些代表性大師的教法,我曾請求他們祝福和協助,不過由於時間的困難以及半個地球的遙隔,本書的部份內容一直無法取得當事人正式的同意和關注。

我嘗試以最清晰的方式印行這種實際禪修的佛法,希望有助於那些想把無上教法付諸實踐的人們。法是公開流通的,正如同佛陀親自的教誨,這當然也是本書所介紹大師們的本意。本書內容的編譯若有任何瑕疵和重要佛法觀點的混淆,個人當負起全責。我只是希望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當代上座部佛法,希望對那些在解脫上的行者有些實際助益。


序一

創巴仁波切(Ven. Chogyam Trungpa)

佛法歷經二千五百年已演變成各式各樣的宗派和形式。在不同的文化和環境裡,活生生的法總是藉著新的型態展現出來。不過禪修仍是它們的核心,佛陀曾親身示範並以此教導人們。唯有透過禪修,學佛的人才能使焦慮不安的心放慢下來,開始看清楚世間的真相。否則,他仍將持續增添無明,繼續掠奪性的執取以肯定自我。沒有禪修,就沒有聖賢和開悟的道路,也根本沒有佛法可言。

對二十世紀日益縮小的世界來說,禪修提供了一項特別有效的訓練。在這個科技時代,人們也喜歡製造一些靈修的把戲──一種新型、改良式的靈修,保証快速見效。然而腳踏實地、親身力行的方式一直是真正精神修鍊的基石,但宗教郎中卻捨此不顧,大肆推銷他們自己的教義,推銷神奇、便捷的花招。

本書裡的老師是真正佛法的化身,他們是綿延不絕教法的傳承者,成功地保留佛法的精純原貌並為人演說。這些老師的教法以及他們本身的範例,鼓舞激勵後來的修行者正確且圓滿跟隨法的路徑。


序二

羅摩.達沙(Ram Dass)

善友傑克‧康費爾德(Jack Kornfield)把南傳佛教的教義和修行方法集錄成書。這裡頭有豐富的記事和對話──都是他當時修學的真實情境。

他曾在緬甸、寮國、泰國、高棉等道場參學很久,南傳佛教渾厚純樸和精進不懈的修行,經由他的簡潔及深刻的妙筆呈現出來。在記事裡他告訴我們,某個修持法門源自某個傳承;在他跟這些苦行道場比丘的對話裡,我們聞到一股深沈的寧靜和信念,洋溢在古代傳統的教法裡。每一位師父強調佛陀教法的某個特別層面,也代表著那個傳承的精髓。

要閱讀本書,方法有很多種。飽學多聞的人可快速流覽,以滿足好奇心。或者你也可以空心閱讀,讓清淨的法水穿透你整個心靈。在洗滌的過程中,也許一種修行法,一句妙語,一幅道場情景,或者一分直指人心的智慧會吸引你佇足神往,成為你執取的對象。這時,經由寂靜的內觀,你會看到為什麼會出現那樣特別的念頭。等你已吸取所需,那些妄念自然脫落,隨著滾滾生滅的瀑流往下漂浮,離你而去,直到永遠永遠。


編者說明

關於本書,有必要在此提出兩點說明。

第一點,有些大師已圓寂了(像:莫哥 Mogok Sayadaw,烏巴慶 U Ba Khin,孫隆 Sunlun Sayadaw),但他們在世時所發展出來的一些道場,至今仍生氣勃勃地宣揚他們的教法,其效應已影響到二十世紀毘婆舍那禪修的發展。

第二點,很多佛教術語翻譯成英文時往往保留大寫,在本書中我們把它取消了。用大寫只是把這些大師真實的教法學術化了,為了打破抽象化,使人明白易懂,在很多地方我們捨大寫不用。把普通名詞專門化,正如把平凡的事物變成超然的,畫蛇添足除了引人注意之外,並不能伸張原義,反而往往誤導讀者埋首啃讀,而不知吸取骨髓精華。有的已通俗化的佛教常見專有名詞,我們就採人們較熟悉的梵文(已納入英文字典)而不用巴利文,如達磨(法)用 Dharma,而不用 Dhamma;業用 Karma,不用 Kamma;阿羅漢用 arhat,不用 arahat;涅槃用 nirvana,不用 nibbana。


譯序

新雨編譯群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Living Buddhist Masters)是作者於1967年至1972年間在東南亞修學上座部佛教所整理出來的,出書於1977年。本書介紹東南亞上座部佛教概況及12位禪修大師,所介紹幾位大師中,阿姜查的全部作品已由「法園編譯群」編譯完成,佛使比丘的作品由「香光書鄉出版社」及其它單位出版多冊,馬哈希法師作品有少量譯介,阿姜念有一本作品翻譯出版,其它大師的禪修作品尚少為台灣佛教界所知悉,本書的出版正可彌補這個缺憾。每位大師的實修與教學都有很大的成就與貢獻,足為後代佛徒的修學典範。本書尚未記錄斯里蘭卡、寮國、高棉等國的當代大師,有待來者的譯介。

關於稱呼方面,在泰國阿姜(Achaan)為老師之意,在家人可以用這個稱呼,波拉(Phra)為比丘之意;在緬甸西亞多(Sayadaw)是精神導師之意,另外烏(U)是伯伯、叔叔之意,芒(Maung)是弟弟,哥(Ko)是哥哥,多(Daw)是女士,馬(Ma)是女孩,他們沒有姓氏。另外,本書的「註」為作者所註解,「譯按」則為譯者所加入的補充說明。

本文中有一些小標題由譯者加入,以凸顯段落的主題及可讀性。本書中原有的大師照片模糊不清,譯者也儘量蒐集他們的照片以取代原有的。

另外,附錄一篇<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的禪修道場>,做為學人進一步參訪的指引。

本書的翻譯工作是從譯介佛使比丘的文章開始, 並刊登在1992年9月在《新雨月刊》第60期,前後花了近四年的時間,參與翻譯工作的善友有:林武瑞、黃仁封、蔡奇峰、陳慧娟、周金言、張慈田等,校對工作有很多《新雨》的同修和善友參與。若沒有大家的熱心參與,本書的刊行就無法順利完成。最後並感謝楊郁文教授熱情推薦與賜序。願所有參與者與求法者都能在解脫上勇猛精進,並能止息貪、瞋、癡。

書名自訂標籤:
Google 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