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周日, 2009/02/01 - 10:53
毘婆舍那禪修營
指導禪師:般 若 諦 帕 禪師 Sayādaw U Paññadipa (Beelin Sayādaw)
(美國如來禪修中心.緬甸班迪達禪修中心)
日 期:
◆精進禪:98年3月1日~ 4月6日
◆十日禪:
第一梯次 98年3月 1日~ 3月10日
第二梯次 98年3月14日~ 3月23日
第三梯次 98年3月28日~ 4月 6日
主 辦: 過坑內觀禪修中心
地 址: 南投縣埔里鎮過坑路69號,寶相禪寺內。
報名專線:
◎過坑內觀中心:049-292-7869
◎蔡瑞興:05-268-4012
◎張瓈月:05-203-0477(早上十點~下午六點)
注意事項:山區氣候嚴寒,請必備睡袋、禦寒衣物。
報到時間:參加梯次之第一日,下午一點~三點。
貼文手 - 週六, 2008/11/01 - 01:57
附錄C-沿途困境
在過去幾年,相當多的馬來西亞人從事內觀(毗婆舍那)禪修,從收到的回應,我們能列出他們遇到問題清單。不過,我們在這裡只討論的較普遍的。
貼文手 - 週六, 2008/11/01 - 01:13
附錄B-概念與真實
理解概念法(pabbatti)和究竟真實法(paramattha)的差別,對禪修者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引導心的方向,從概念法到究竟法。
概念法是那些想出的東西或者想法,是由心所創造的。它們以究竟法為基礎而建立,是世俗和主觀的真實。
相反的,究竟法是可以被直接察覺的現象,不假藉概念性思考、推理或者想像的過程。真實法,不依尋於世俗的定義。但是,究竟法不一定只意味著絕對的究竟,絕對的究竟是指,唯一不變的無為狀態一涅槃。
雖然世俗或者概念性真實仍然是一種真實,無法完全廢除不用,在禪修期間,我們必須把它們擱置一旁,讓我們真的看見,如實地覺知事物。
貼文手 - 週六, 2008/11/01 - 01:05
附錄A-五蓋(Nivarana)
初學到密集禪修營的最初幾天、或者剛開始的階段,一次定會遇到障礙。這些障礙是心理層面的煩惱。可以把他們分為五組(五蓋)︰
- 欲欲-感官欲樂
- 瞋恨-惡意、憤怒
- 昏沉與睡眠-想睡、遲鈍
- 掉舉與惡作-散亂的心、悔恨、擔憂
- 疑。
貼文手 - 週五, 2008/10/31 - 22:03
18 生活在邊際︰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 重新調整
禪修營結束後,回復正常作息,將有一段時間,心必須重新調整,對世俗環境起作用。
有些人反而會變得更狂野,或者更敏感急躁。在禪修營期間壓抑了欲望,這些是釋放出習氣的反應。不需要煩惱,他們很快就會平息下來。
有些人還會努力繼續,做他們在禪修營期間一直在做的。在此,有些併發症可能出現。他們好像有點詭異,同僚間相處,拒人遠之,或者高高在上。他們不講話,不像過去那樣的說笑,甚至走起路來輕盈曼妙!
很明顯的,在外面瞬息萬變的世界裡,走的這麼慢,努力保持正念,是不實際的。不過,它並不意味著,如果我們不想要的話,也必需講些沒有意義話。如果禪修會影響到你的工作效率、作研究或者家庭生活,那你必須在某些程度上做讓步。讓我們面對它,你不是一個比丘或者戒尼。你還可以修正念禪的,只是不要以那麼強烈的方式。這並不是在作抉擇,但是情勢如此,你必須調整過來。
貼文手 - 週五, 2008/10/31 - 22:00
17 毗婆舍那禪修進步的要點
在此提出進步的要點,以提升毗婆舍那禪修到較高的層次。
貼文手 - 週五, 2008/10/31 - 21:55
16 心的荒野
經藏是佛陀對各種各樣、不同的背景的人的開示。它們最初是口耳相傳,過後才有記載,展轉流布。
經藏內容數量龐大。這裡採用的是來自《中部》。經名是《Cetokhila Sutta》(心的荒野經)。“Ceto”或者“ceta”有時也作“citta”,它的意義是心。“Khila”意義是硬結、硬度或者剛性。土壤是肥沃的,但是表殻又乾又硬為時已久,堅硬度就好像這種寸草不生的硬土。在普通慣用的語言,描述這種性質的替換的字是傻瓜、愚蠢、愚昧(頭殼硬了)。
Cetokhila 的翻譯是「心的荒野」(the Wilderness of the mind),相當詩意的翻譯。但是,語意上它是表示沒有感覺,或者心的硬結(心處於不工作狀態)。它反映了頑固,不接受…等等。
當佛陀開示這一經時,他正在名為舍衛城,向比丘們講開示。他清楚明確地指出,禪修沒有多大增長的原因,他的建議和講解,在此陳述地非常清楚。佛陀告誡諸比丘,:「諸比丘們,任何人不能拋棄心的五種硬結(以下譯為「心的五種荒野),因此沒切斷心的五種枷鎖,修行是不可能增長,遑論力行教法,嚴守毗尼。」
貼文手 - 週五, 2008/10/31 - 17:01
15 內觀智慧概述
內觀智慧來自對真實法的直接體驗。真實法是當我們放下所有的概念,只把心意識放在當下進行的現象。心它發現,實際上發生的,是我們所稱的「身心過程」。
當你清楚地覺知道當下時,你知道那是什麼嗎?如果你觀禪坐時,臀部附近的感受,那你實際上並不知道臀部,你並沒去觀照它的形狀,你只知道那裡有壓力,那是我們叫究竟(勝義)真實。究竟真實,指目標由直下經歷,不假思索或預想成見。這是身心過程的特性。
只有當安住深層、清楚的覺知,專注地觀照身心現象的真實法,才能有深切的經驗,真實理解心的過程。只有在深厚覺知的敏銳貫穿下,我們才會有對真實法的體驗。你把這些當自然現象觀照。那裡沒有人,沒有「我」,沒有「你」,只不過是個自然現象。當你能清楚觀這現象時,你將發現,他們自己不是絕對的實體,只是依於跟相關因緣現象。我們說,我們覺知因緣條件的性質,明顯的就是過程。身心過程流動,依存於流動過程的是叫做「時間」的這個東西(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貼文手 - 週五, 2008/10/31 - 16:36
14 理解內觀智慧
因為我們在這裡練習內觀禪修,理解內觀,對我們只會有利益的。為了使開示更加完整,我必須要討論某些禪修經驗,你們中有許多人,可能還沒作準備好;但是你們可以把它當作禪修的通論。我將要說的,可能會冒險進入「敏感地帶」,因為通常內觀禪修不講這些,唯恐它被誤會、曲解。雖然如此,當你繼續走下去的時候,我覺得你必須知道某些事情,至少在理論上,足夠幫你來處理些東西,特別是當沒有資深禪師,在我們身邊的時候。
貼文手 - 週五, 2008/10/31 - 16:31
13 止禪跟觀禪間的明顯差異
清楚的理解寂止禪與觀禪對禪修者是很重要的。在《Dasuttara Suttta》(長部最後一經開示)中,舍利弗說:「有兩個狀態它們是真實的法,真實的現象,必須修習。」巴利是「dve dhamma bhavetabba」,譯文是「那兩個法應被開展」。它們是 samatho ca vipassana ca - 奢摩他(寂止禪)與毗婆舍那(觀禪)。這個開展被稱為數數修習、培育(bhavana,cultivation),就是我們常用的辭彙-禪修。
當我們嘗試著去教初學者禪修,我們必須讓他們了解的第一件事是正念。只有那樣我們才能進行說明寂止禪與觀禪間禪修的差異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