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文手 - 周日, 2008/10/26 - 02:32
2 基本的準備說明
佛教徒禪修的主要目的是使心淨化,透過心的修練,去除貪、瞋、癡等負面意念。當負面的思考被除去,心就不受苦。真實目的非常崇高,因為它致力全面性的根除苦。這個淨化過程,不僅發生在一期生命,它跨越了無量期的生命。
貼文手 - 周日, 2008/10/26 - 02:00
1 四念處毗婆舍那觀禪
在佛教種種的傳承中,觀禪是以《念處經》所記載的四念處為依據。
緬甸馬哈希尊者獨特的修法,在於當呼吸時,腹部上、下起伏移動,初學者用來當做觀照的主要目標(所緣)。接著,要觀更多的目標。不同的業處師(以下簡稱禪師、師父)會給相當有彈性、有差異性的指導。因此,在許多情況下,進入哪個階段要如何觀照,這取決於個人的禪修經驗與技巧。
四念處被強調為出離,並且唯一的一個清淨解脫道。教法含概各種不同的禪修目標,可以分為四類。這些是用來開展正念、如實觀照。這四種為:
身念處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
貼文手 - 周日, 2008/10/26 - 01:34
作者
Sujiva 尊者是一位著名的佛教上座部僧侶,早年在馬來西亞從事毗婆舍那禪修指導。他的弟子們非常尊重他的慈悲、熟練技巧、禪修指導,以及深度的理解佛陀的教法。1982 年起,尊者在馬來西亞 Kota Tinggi 的 Santisukharama 禪修中心,帶領過無數次的毗婆舍那禪修。
另一個教導毗婆舍那禪修的里程碑是在1996年,他開始在國外教禪修,特別是在澳洲。從那時起,他在香港,紐西蘭,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瑞典,義大利,美國教過無數次的禪修。1999 年他在在瑞士的簡短停留期間,也做過禪修研討會。同年在美國也開了一門《阿毗達摩》的課程。
尊者1975 年在馬來亞大學農業科學系,以優異成績畢業,旋即披具。在僧院訓練期間,尊者跟隨當年幾位名師學禪修,特別是緬甸著名的教誡阿闍梨-班迪達大師。尊者也寫了許多關於毗婆舍那禪修書籍和佛教詩文。
貼文手 - 週六, 2008/10/25 - 00:44
貼文手 - 週五, 2008/10/24 - 23:08
附錄二 毗婆舍那禪修心得
時間:2006 年 3 月 5 日至 26 日
地點:佛慈禪寺
指導禪師:恰宓禪師 和 Sobhita Sayādaw
助理禪師:智光法師、智如法師
禪修內容:毗婆舍那禪和慈心禪(Mettā Bhavanā)
貼文手 - 週五, 2008/10/24 - 22:37
附錄一 禪修指導
道德行為(持戒)
「戒清淨」是禪修者在禪修時有所進步的必要條件。只有當戒清淨時,禪修者不會內疚,能夠捨離和容易入定。在禪修營中,禪修者必須受持八戒︰
1.我受持不殺戒。
2.我受持不偷盜戒。
3.我受持不淫戒。
4.我受持不妄語戒。
5.我受持不飲酒和不吸食麻醉品戒。
6.我受持不非時食戒。
7.我受持不歌舞觀聽,不花鬘嚴身,不香油塗身戒。
8.我受持不坐臥高廣大床戒。
貼文手 - 週五, 2008/10/24 - 22:34
第七章 禪修者的五個條件
禪修者為了在觀智上獲得進步,他必須具備五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信。禪修者對佛、法、僧必須有堅定的信仰;尤其是對「法」的信仰,包括他對禪修方法的信心。
第二個條件是:禪修者必須身心都健康。如果他受頭痛之苦,感到眩暈或有胃病,或其他疾病,並非指他不健康。他被認為健康的標準是,他能夠觀察任何身心生滅的現象。他所吃的食物一定要容易消化(也就是不會引起胃腸不適),因為如果他遭受消化不良之苦,他將無法好好禪修。
貼文手 - 週五, 2008/10/24 - 22:31
第六章 使智力敏銳的九種方法
禪修者的五根是:信(saddhā)、進(viriya)、念、(samādhi)定、慧(pañña)。這五種稱為五根(Pañcindriya)或五力(Pañcabala):五種心力。
1.信:指智慧的信仰,或因正確的了解「法」而生的信 仰。
2.進:精進。指艱苦的努力。
3.念:指正念或持續的正念。
4.定:指定或深定。
5.慧:指智慧、觀智或開悟。
如《清淨道論》注釋所敘述的:對禪修者而言,這五根必須平衡和強而有力。Saddhā(信)必須是堅定、不動搖的;sati(念)必須強而有力;samādhi(定)必須深厚;paññā(慧)必須非常敏銳。
貼文手 - 週五, 2008/10/24 - 22:27
第五章 清淨的七個階段(七清淨)
為了證悟,我們必須經歷七個階段的清淨:
一、戒清淨(Purification of Moral Conduct)
第一是戒清淨(sīla-visuddhi):指道德行為的清淨。禪修者如果不受持八戒,至少必須受持五戒,這樣他們便可以持戒清淨。五戒中的第三戒是禁止邪淫,而八關齋戒中的第三戒是禁止性行為。如果禪修者不戒除性行為,他的心會被貪欲蓋(kāmacchanda-nīvaraṇa)所染污。只有當心從五蓋中淨化時,禪修者才能了解身心生滅現象的本質。
貼文手 - 週五, 2008/10/24 - 18:24
第四章 四念處禪修法
佛陀說明了修習念處禪的七種利益後,他繼續解說四念處︰
1.身念處(Kāy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
2.受念處(Vedan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
3.心念處(Citt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
4.法念處(Dhammānupassanā Satipaṭṭhāna)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