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文手 - 週六, 2008/10/11 - 15:28
(44)現在我要提出下一個問題:
「怎樣才能稱為抵達『涅槃流』?」回想前面已討論過的「涅槃」這個字,那是人類所能到達最好、最高的境界(參閱第 30 則)。在一期生命中,若人不去認識涅槃的境界,或不能體嘗涅槃的法味,生命就虛擲了。「涅槃流」(the stream of Nibbāna)是指一種道跡──已達相當層次,確保只流向或趨向涅槃,流向苦的止息,而不再倒流回痛苦及惡道,我們稱這道跡為「流」。
貼文手 - 週六, 2008/10/11 - 15:27
(43)現在,我想討論一個關於「如實知」的問題:
「我們必須認知到怎樣的程度,才是『如實知』?」我將引佛陀的話,請各位特別注意聽。佛陀曾說要「如實知」任何事物,必須先知道它的五種屬性:(一)這事物的特徵或性質是什麼?
(二)這事物從那裡生起?
(三)它的樂味(assāda)──引誘人的特點、美味、誘惑是什麼?
(四)它的過患(ādīnava)──嚴重的危害,隱藏在其中會傷人的邪惡力量是什麼?
(五)出離(nissaraṇa)──我們要取得勝利的善巧是什麼?要脫離這事物影響力的善巧是什麼?
貼文手 - 週六, 2008/10/11 - 15:26
(42)上一則引生下面的問題:
「我們在何處可以止息苦?」我們不可能在寺院、森林、家裡、高山等地方止息痛苦,而必須在苦本身的起因上去止息。我們要做的是,每天在自己的身上檢查並去發現: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苦從何來?而後必須切斷它們各自的因。昨天的苦已經事過境遷了,它不會再回來,而今天、現在生起的苦,才是真正的問題。明天可能生起的苦還不是問題,但今日、現在所生的苦,則必須根絕。那麼,它可以從那裡根絕呢?它必須從「因」根絕。如佛陀所說,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學習,直到我們瞭解──苦的生起只是單純地由於「執著」。
貼文手 - 週六, 2008/10/11 - 15:24
(41)現在我們可以討論下面問題:
「樂與苦源自何處?」或「苦從何來?」一般認為,快樂和痛苦是由前業引起的,這答案只對了一點點。苦是由許多種類的因緣條件產生,無明是因、愛是因、取是因,而業也是因,一切都是苦的因緣。談到苦來自於業,大家應該還記得新業──現世的業,它是這一生新造作的無明、愛、取,現在就把這些當作苦因及苦來思考。我們必須瞭解舊業是敵不過新業的,因為我們有能力可以造第三種業。第三種業能完全革除舊業(參閱第 14 則),舊業只由善、惡業組成,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種了。
貼文手 - 週六, 2008/10/11 - 15:23
(40)接下來,關於「神通」(iddhi)的問題是:
「我們要對神通關心到什麼程度?」首先,我們該談談 iddhi 本身。iddhi 這個字的意思是「能力」。它原本是日常用字,被引用於具有某種能力,可促成事物圓滿完成的東西,任何東西只要具有促進事物圓滿成功的力量,就稱為 iddhi。後來它的意思被引申,包括以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方式成就某事,最後我們發現 iddhi 的用法變成專指心靈現象。iddhi 一旦演變成心靈現象,就具有孳生和改善的特性,使它遠比任何物質更神通廣大。
貼文手 - 週六, 2008/10/11 - 15:23
(39)現在想想「樂土」:
「樂土在那裡?由那裡可以進入樂土?」有段經文談到天神(devatā)壽量竭盡、壽命將盡,也談到他們想到達樂土及想知道那裡能找到樂土的願望。最後他們得到結論:樂土在人間。天神歡喜地說:「祝你們如願抵達人間樂土!」
貼文手 - 週六, 2008/10/11 - 15:22
(38)
「最大的功德在那裡?」佛陀曾說:「只要彈指頃觀無常,成就無常想(aniccasaññā),它的功德勝過供養以佛陀為首的整個僧團。」(泰本巴利藏第 23 冊,406 頁)。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我們以食物供養所有的僧伽,包括僧伽之首的佛陀,所獲得的功德仍不如彈指頃成就無常想的功德,這點是最基本的。
貼文手 - 週六, 2008/10/11 - 15:22
(37)有人曾問:
「那種善行功德大?那種功德小?」佛陀教導:「不淨施的功德,不及行慈(mettā)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泰本巴利藏第 25 冊,244 頁)。「不淨施」指的是為得名聞,為上天堂,為來生貌美財富,或為獲得五欲享樂而布施,這種貪染的布施不外是執著罷了!有執著的布施雖然仍稱為布施,但它的功德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
貼文手 - 週六, 2008/10/11 - 15:20
(36)現在先檢視一個次要問題,好讓我們更瞭解以下的問答。我要提出的問題是:
「世間充滿著什麼?」有些人以這樣的角度回答:「世間充滿著苦」,他們說世間只有苦的生起、苦的安住、苦的息滅。這樣的說法沒有錯,但令人難以理解。這個問題應像佛陀一樣回答:「世間充滿著『空』。世間都是『空』的,沒有什麼是『我』或『人』。」因此,不要只滿意「世間只有苦,沒有什麼不是苦」的回答,而認為這說法是對的。這說法確實是正確的,但太過含糊,一不小心就錯了,因為只要對一切事物都不執著,就一點也不苦了。
貼文手 - 週六, 2008/10/11 - 15:20
(35)另一個問題是:
「『殺人兇手』才能成為阿羅漢,為什麼?」這問題很容易回答。這是說在成為阿羅漢之前,必須先殺死「人」(或「主體」),如果我們沒有殺死「人」,就無法成為阿羅漢。必須先殺死「人」、「自我」、「我」、「你」、「他」、「眾生」等概念,這意思是:一定得止息對「這是動物」、「這是人」、「這是自我」等的執著,去殺死「人」或殺死所謂「人」的東西,這樣作就會立刻成為阿羅漢,因為在成為阿羅漢之前,必須先將「人」一一殺死。
頁面